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5章 一饭之恩,鱼水相顾(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粮食就更是不计其数了。“不仅官府要带头停止举办,也不允许民间私自举办浴佛会!”


风气已经形成了,李翊也不建议一上来就一杆子打死。


“自灵帝一朝始,天下法律日益宽松。”


“豪强劣士无所顾忌,各地官吏徇私枉法,多有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之嫌。”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今我徐州仍在沿用陶公在时法律。”


“然陶公为得地方豪强效力,多是纵容不法之行。”


“今外患已除,法不可废,吏亦不可不治。”


“窃以为当严明律法,整顿吏治。”


“使豪强得以约束,百姓得以安宁。”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李翊大致向刘备提出了两点。


一是反腐倡廉,禁止铺张浪费。


二是严明律法,整顿吏治。


其实不管是哪一点,都不是燃眉之事。


所以李翊先帮刘备收服内部各派,再到对外打击各路诸侯。


种种行为,都是为了先巩固刘备自身的统治。


只有统治稳固了,才能够考虑下面的事情。


刘备向李翊行了一礼:


“先生以金玉良言教我,备谨受教。”


“律法一事,我亦会遣孔北海、刘子扬,还有王叔治一起商定。”


“尽量在明年开春前,颁布新律新规。”


孔融打仗虽然不行,但搞内政还是有一手的。


同时王脩、刘晔都对法律法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让他们三人一起制定新法,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李翊还是忍不住叮嘱了两句:


“修订律法并无不妥,只是凡事不可急于求成。”


“更不可朝令夕改,失信于民。”


李翊把徐州的吏治问题比作是人,生动形象地给刘备解释了:


“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


“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


“则病根尽去,人得以全生也。”


“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刘备明白李翊是想提议自己,整顿吏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须要一步一步的来。


他怕自己用力过猛,一下子把原来的律法全部推翻,搞得徐州人心惶惶。


“备晓得,请先生宽心。”


呼……


李翊吐了个寒气,在大致讲完自己的主张之后。


这才开始询问说道:


“在下所言之事,仅此而已。”


“未知主公有什么事是要与在下相商的?”


哈哈哈……


刘备闻言,反倒笑了。


“先生年纪虽轻,却已逾弱冠之年。”


“然今仍为成家立业,更无子嗣延续香火。”


“备心中实是挂念不已。”


李翊恍然大悟,感情老刘是来催婚的!


去年和麋家定下婚约之后,就忙着处理徐州大小各种事务。


实在闲不下来,举办婚礼。


毕竟堂堂徐州別驾,东海望族的妹妹,与方伯军师成婚,不能够草草了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刘备可不希望自己的军师无后。


“先生本是山中隐士,过惯了闲云野鹤的日子。”


“如今却随备左右,长伴刀兵。”


刘备叹了口气,内疚地对李翊说道。


“遥记得先生初跟备时,只许诺管饭即可。”


“然自跟在备身边之后,先生却长留营旅之中,饱经风霜之苦。”


“所食者,征尘耳;所饮者,血水耳。”


“……唉,兵事伤人伤己,一旦投身其间,再难退还。”


“届时转战千里,枕戈待旦。”


“纵午夜梦回之时,亦与厉兵鬼卒偕行。”


“备实是愧疚不已。”


刘备眼中含泪,自觉自己对不住李翊。


与他相处久了,愈发觉得像他这样檐边起卧,云边住的游子。


不该被自己束于营旅之中。


或许天涯才是他的归宿。


李翊却摇了摇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若无主公相救,翊早已死于兵刃之下。”


“况今天下纷乱,盗贼蜂起,奸雄鹰扬。”


“谁有能够保证自己孤身一人,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呢?”


“翊自愿跟随主公左右,绝无退悔之理。”


刘备闻言,感动地无以复加。


上前紧紧握住李翊的手,垂泪道:


“我知军师心意,所以想着待此间事了。”


“回到下邳后,便让麋家把与先生的婚事给完成了。”


“也好,全我一桩心愿。”


既然把你从你原来的家乡带走,那我便给你一个新的家。


刘备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补偿李翊。


李翊弯唇笑道:


“既然是主公之愿,在下从命了便是。”


说来也怪,


李翊自己整天想的都是怎么帮刘备把徐州搞好。


而刘备则整天想着怎么帮李翊把生活给搞好。


属实是令人忍俊不禁。


“……呼,天色将晚,备就不打扰先生休息了。”


刘备站起身来,准备离去。


他知道李翊喜欢清净的睡眠环境,所以没有对他提出“同席共枕”的要求。


其实,这也真是李翊回绝刘备的借口罢了。


他自是单纯不喜欢跟男人一起睡罢了。


毕竟这个时代关系好的人,就要“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寝则同榻”。


李翊已经占了前两个了,第三项实则没必要去占。


“主公路上小心。”


李翊不忘在身后提醒,路段虽然不远。


但天降大雪,地滑,还是得仔细些。


“……呼。”


刘备一打开门,便觉寒气扑面而来。


“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若是身染重疾者,怕是熬不过去。”


刘备顶着凛冽的寒风,随口提了一句。


李翊在身后笑道:


“托主公洪福,大家身子还算康健,这个冬天很快就会过去。”


顿了一下,李翊又抬头望天,自言自语道:


“……不过有人怕是不好过。”


……


……


兖州,东郡。


满城尽是披红挂彩的士卒,军心士气低落。


与吕布的战事已经持续一年之久,可他们却仍得坚持在前线,不得回家看望妻儿老母。


底层士兵不好过,高层领导更加难受。


府衙内,到处都是灵幡素缟,人人披麻戴孝。


正堂内。


一具棺椁摆放正中,灵位上写着军师祭酒戏志才的名字。


曹操扶着棺椁,悲痛欲绝,泪流满面,哭得撕心裂肺。


“……志才啊志才,汝去后,吾更与何人交说知心话?”


曹操一边哭,一边拍打着棺椁。


戏志才算是曹操为数不过聊得来的朋友了。


这一年,曹操顶着巨大的压力,好不容易要熬过去了。


可没想到他的军师没能挺过这个冬天。


戏志才此前所献的,三路兵马包围徐州,将刘备势力赶出豫州的计策,被破解了。


曹操嘴上并未怪罪戏志才,但戏志才内心却倍感愧疚。


他知道自己是将死之人,只盼死前能在为曹操谋划点什么。


可惜精心策划一场,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戏志才闻说后,病情加重,连床榻都下不得了。


曹操遣府上医者去贴身照料,奈何戏志才还是没能熬过去。


在凛冬的寒风里,病逝在了家中。


“主公,人死不能复生,您莫要哭坏了身子。”


“节哀才是!”


曹仁上前宽慰,强行扶着曹操跪坐下来。


侍婢敬上定神汤,曹操一连喝了几大碗才静下心神。


“此汤是用什么药熬得?”曹操忽然问。


“……是,是独活。”


曹仁小声说道。


独活有祛风镇痛,止静抗炎的功效。


可曹操闻言,却勃然大怒,一手将汤药打翻。


“拿走!拿走!”


“谁喝这药!”


……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