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5章 一饭之恩,鱼水相顾(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只见李翊站起身来,反驳许劭的观点。


“兵法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今我徐州连起战事,已是疲敝,若再起大军征伐扬州。”


“生灵涂炭不说,这万人军队每日所耗费的金钱、粮秣谁来承担?”


李翊一顿,话锋忽又一转。


“不过子将先生远道而来,大是不易,这般回去,恐也难以交差。”


“是以翊有一个两全之策。”


李翊将之前与刘备商议的方案说出来。


“今我广陵屯有两万军士,将作屯田之用。”


“正好广陵与丹阳一江之隔,遥相呼应。”


“孙策今不过占据曲阿、丹徒两县,芥藓之疾耳,不足为患。”


“若果真其东侧用兵,胆敢进犯吴地。”


“那广陵军士当立刻渡江驰援,绝不会坐视不管。”


“如此一来,岂非是既能保全刘扬州的人身安全,又能解决孙策之患吗?”


李翊说着,将目光看向了陈登。


陈登是广陵太守,也将负责这里的屯田事宜。


待刘备与李翊回下邳后,肯定是由陈登组织出兵渡江,支援刘繇。


陈登当即起身,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正如子玉先生所言,若果真孙策东侧用兵,我广陵绝不坐视不管。”


“在那之前,就请子将先生容许我徐州与民生息,恢复元气,积累仓禀。”


许劭闻言,叹了口气。


这已经是他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结局了。


“既如此,劭代表我主谢过刘徐州了!”


许劭拱手一揖,稍显无奈。


随后在李翊的建议下,许劭可在广陵暂为一从事。


方便将来两地沟通,若果真需要广陵出兵,也好第一时间知会一声。


许劭等于是扮演了一个大使馆的角色。


在袁军既退,广陵事务终于解决掉之后,刘备总算可以率大军返回下邳了。


不过离开前,他按照之前的李翊的建议,给陈登和广陵留了两万军士。


用作屯田之用。


然后又写信给麋竺,让他拨款一千万钱过来,当做屯田用的经费。


大军一路北上,行至夏丘县。


现已是年末,入了冬,风寒似刀。


大军暂时在夏丘县停驻。


夜晚,大雪。


李翊披一件狐裘,在灯下练字。


他之前当高管的时候,其实是练过毛笔字的。


但那只是业余爱好,可自穿越以后,毛笔写字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了。


李翊每日不知要写多少字。


他自觉自己的字比从前漂亮了不少,愈发的端正整洁。


见字如见人,李翊也希望把自己的字尽量写的干净一些。


只求一个坦荡做人,不负毕生所学。


咚咚咚……


门外忽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先生,你睡了吗?”


听声音像是刘备。


“还没,这么晚了,主公有什么事吗?”


李翊嘴上虽在询问,可还是起身去把房门打开了。


呼呼呼!


房门一开,顿时狂风大作。


刮得屋内纸张翻腾。


刘备快步进屋,将房门掩上,吐了几口冷气。


“……呼,好大的雪。”


跟着李翊一起进了屋子。


“这回军途中,天降大雪,狂风大作。”


“备来自北地,又惯行于军旅之中,倒不甚碍事。”


“只恐军师受罪。”


“正巧前日军中猎得一头大熊,我已命人将熊皮做成大衣。”


“适才做好,我便送来给先生保暖。”


李翊顺手接过熊皮大衣,才想起来前几天大军行军途中碰着一头大熊。


于是大伙儿当场加了个餐。


李翊记得,当时四只熊掌。


刘备自己留一只,另外三只分别给了自己,还有赵云、田豫。


没想到熊熊才过几天,都已经做成衣服了。


该说不说,确实挺暖和的。


李翊谢过,邀请刘备在屋里待一会儿。


等暖和了再回去。


“先生适才在练字啊?”


刘备瞧见李翊桌上铺着一张黄纸,写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


刘备看罢,忍不住叫出一声好来。


李翊笑着问道:


“主公是夸我的字呢?还是夸这句话呢?”


“这写得字好,话写得更好!”


刘备啧啧赞叹:


“圣人云三立三不朽,先生能写下此言,备亦受益良多。”


“日后当有此言为志,与先生携手共进。”


其实李翊也只是单纯练字写着玩儿的,他刚刚还打算写《出师表》呢。


幸亏没写,不然被老刘看见就尴尬了。


“既然主公此时不睡,正好翊有几件事情要与主公相商。”


“本来想明天再说的,既然主公来了,便此时说了吧。”


刘备闻言一凛,牵唇笑道:


“巧了,备也有一件事要与先生商议。”


啊?


原来你不是来送衣服的啊?


“不知是何事?”李翊问。


“还是先生先说罢”


行……


李翊微微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


“今天下板荡,群雄并起。”


“草莽龙蛇,小则据县霸乡,大则跨州连郡。”


“值此乱世之际,当更要固根制本。”


“中以然者,此翊所以为之故也。”


“徐州外部虽定,然内事仍需解决。”


刘备认真听着,继续问当解决哪些事务。


李翊晚上头脑依旧清醒,有条不紊地说道:


“自桓灵以来,繁礼多仪,浪费成性,我等沿途所过郡县,多有攀比之风。”


这是李翊的亲身体验。


他们大军回下邳途中,沿途经过不少县乡。


当地无论是县令还是村里的里正,都竞相前来,夹道欢迎刘备。


并且所用之物,过于铺张浪费。


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倘官员心思皆在谄媚上级身上,又如何能够安心治理百姓,为民请命?”


“况地方官员尚且如此,遑如本地官员?”


刘备颔首,捋着胡须,沉吟道:


“此事备也注意到了。”


“徐州继自陶恭祖,陶公在时多以奢靡闻名,徐州上下,皆有效仿之心。”


“光去岁开支,便造成大量浪费。”


“今子玉提出的正是事宜,若不尽早整顿,文恬武嬉之象早晚遍布全州。”


徐州之前在陶谦与陈登的整顿下,富得流油。


可陶谦却并没有用这笔财富来养民,反而大量购置田产,导致徐州土地兼并严重。


其部将光曹宏一人,名下财产就多达数百万。


前下邳相笮融更是恐怖夸张,直接卷来上亿的钱粮润去扬州。


同时陶谦为了打压黄巾军,抑制太平道教,大力扬佛。


该说不说,陶谦抑制的很成功,徐州境内还真没有爆发过像青州那样规模的黄巾军。


但问题是他太成功了,成功得有些矫枉过正了


陶谦在徐州修建了大量的金佛寺。


用铜制作佛像,黄金涂抹像体,锦彩缝作像衣,悬挂九层铜盘。


这种规模的建造方式,都极大损耗了徐州的国力。


而且之后曹操屠徐州时,还把能抢的金佛都给抢了。


等于是白白给他人做了嫁衣裳。


此外,陶谦还修建了大量的重楼阁道,每楼可容纳三千多人。


为得就是让他们课读佛经,并让界内以及邻郡崇拜佛教之人来听经受道。


再用这种方式招纳其他人,前后远近来到的人有五千多户之多。


在农业社会,一个农耕文明里。


人们不去从事农业生产,而去念佛诵经,都是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子玉所言甚合事宜,回头我便下令。”


“徐州境内严格禁止铺张浪费,禁止钻营谋私!”


微微一顿,刘备又接着补了一句,“下来我在找麋子仲商议一下,看看能不能拟定一个具体的章程。”


李翊接着进行补充:


“除了反腐倡廉之外,我以为可以取消每年的浴佛会。”


浴佛会其实也是“前朝”遗产。


陶谦为宣扬佛教搞出来的。


大体的流程,就是摆设大量的酒饭,沿路摆上酒席。


以此绵延几十里,用来招待沿途路过的百姓。


光每年浴佛会耗费的钱财都数以亿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