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抓捕(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1908年的时候,宁沪铁路就已建成通车。


在不知道情报泄露的情况下,日潜伏小组大概率会乘火车进入金陵。


但宋应阁还是低估了日谍的谨慎。


他带人在下关火车站蹲守了三天,严查了每一位从沪市过来的乘客,可连日谍的影子都没抓到。


如此基本可以确定,日潜伏小组已经通过别的方式进入了金陵城。


想在近百万人口的金陵城中找到一个潜伏小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在没有更多线索的情况下,说句大海捞针并不为过。


这种时候,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了。


日谍刚进入金陵城,只能选择旅馆暂时落脚。


虽是同一个潜伏小组,但肯定不会一起行动,这样目标太大,容易引起注意。


所以宋应阁的目标很明确。


寻找旅馆中这两日刚入住、单身的、外地来的人。


这年代还没有普通话,是不是外地人,一张嘴就能听出来。


宋应阁带着情报组的人,又排查了三天,倒是有几个嫌疑人,可最后都证明并非日谍。


但宋应阁并不气馁,抓间谍哪有一抓一个准的。


日谍没在旅馆落脚,这就表明了城内必定有人接应,提前给他们安排好了落脚点。


并且落脚点不会太多,最多两处,多了不可控的风险会变大。


等过一段时间后,日谍才会分散开来,各自潜伏,彼此之间也不再横向联系。


如果真到了这一阶段,那抓捕难度将大大提高。


所以必须赶在日谍还没潜伏下来的时候,把他们挖出来。


这样一来,只靠情报四组的这几个人,肯定是不够的。


只能呼叫外援。


外援不是别人,正是金陵的警察。


现任的首都警察厅厅长陈卓也是他们特务处的人。


所以对于警察,特务处经常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这时期的金陵有八个警察局,六十四个分驻所。


分驻所下面又有派出所和警管区。


全市警察加在一起有六千余人。


对于排查来说,人多力量就大。


宋应阁将情况上报给了魏斯,由魏斯与警察局交涉。


警察局很快就同意协助调查。


宋应阁要求派出所摸排各辖区内,是否有近期家中来客人的住户,又或长期闲置的民宅忽然有人入住的情况,发现后立刻上报。


第二日,排查情况就出来了。


符合这两种情况的,足足有一千多户。


这一千多户肯定不能全部排查,时间来不及。


于是宋应阁又设置了两个条件筛选。


一是住户非南京本地人的。


二是民宅空置在半年以上的。


如此一来,符合条件的只有三百多户。


宋应阁将八名组员分为四队带着各派出所的巡警去挨门挨户的核查,自己则自成一队。


摊下来每一队负责六十多户,两天就能排查完。


第一日排查完,并没有可疑人员。


次日,宋应阁在玉带桥附近排查时,见负责带路的巡警张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便开口道:“有什么说便是,我有这么可怕吗?”


“长官,有一户人家我没上报,但如今想起来,又觉得很奇怪。”张柯磕磕绊绊道。


“怎么个奇怪法,说来听听。”宋应阁来了兴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