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宋应阁(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936年8月8日,立秋,金陵。


宋应阁提着行李箱,挤下了火车。


举目四望,人来人往,一片繁忙的景象。


想到明年此地就要生灵涂炭,沦为人间炼狱,宋应阁心中难免悲戚。


长吸一口气,平复好心情,宋应阁又斗志昂扬起来。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前世的红色信仰早就将他的意志锻炼的如钢铁般,不惧任何困难。


恰巧原身的信仰与他一致。


原身今年二十一岁,刚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在学生时期便接受红色思想,被秘密发展进了组织。


毕业后,其父宋永福写下了一封信,嘱托原身拿着这封信去金陵寻故人。


信封上写着四个字:雨农亲启。


宋应阁心中大惊。


一番追问之下,宋永福才如实相告。


十几年前的寒冬,宋永福经商归家途中,在甬城郊外一座荒废的关帝庙中歇脚,见供桌下,堆着稻草,稻草中躺着一人,已是奄奄一息。


宋永福见这人面带奇相,不似常人,便决心帮一把。


随后,宋永福将此人送进城中医治。


到了春日,此人告辞之时,又奉上盘缠。


此人正是后来军统的掌控者戴笠。


后来,两人书信来往亦未中断。


前些年,宋家生意遇到一个大麻烦,戴笠只是一封电报,便解其难。


这时,宋永福才知晓戴笠供职于金陵政府,已今非昔比了,但具体是何职位却不甚清楚。


若宋永福知晓其是声名狼藉的大特务,不知还是否会写这封信。


信中内容,宋应阁已经看过。大意是犬子不喜经商,如今大学毕业,可否介绍其在政府中工作云云。


随信一同给宋应阁的,还有五根大黄鱼。


宋家虽经商,但并非一方豪富,五根大黄鱼已是伤筋动骨了。


由此可见,宋永福对原身的拳拳父爱。


可惜,原身在野湖戏水时,不慎遇难。


若非宋应阁穿越而来,只怕如今宋家已是纸钱纷飞如雪片了。


看完信后,宋应阁第一时间便和组织联系。


组织深思熟虑后,决定对其进行了两个月的秘密培训,而后宋应阁作为一名红党潜伏人员,代号“庐山”,踏上了前往金陵的列车。


在秘密培训期间,宋应阁的表现让负责培训的陈国晟大吃一惊。


或许是穿越者的福利。


宋应阁发现穿越后,不仅能过目不忘,逻辑思考、分析及反应能力也极大的提升。


任何东西,一学便会,并很快融会贯通。


更重要的是,身体素质几乎达到了人类的极限。


无论是体力、速度、还是力量,简直如怪物一般。


仅仅学习了半日的格斗技巧后,宋应阁只需一招便可制服陈国晟。


要知道陈国晟可不是普通人,早年间跑江湖,正儿八经的拜过师,学过武。


后来在北伐时期,又十数次从战场上活着下来。


短短两个月,陈国晟便被宋应阁的能力折服,甚至数次向组织提议,如此人才,不应放在隐秘战线。留在组织中,更能尽其才。


组织的回复饱含对宋应阁的期待。


隐秘战线虽是无名英雄,但有时一人便可敌一营、一团、一师。


宋应阁知晓后,大受鼓舞。


出了车站,宋应阁喊了一辆黄包车,直奔洪公祠一号。


1934年,因改组扩大,办公所需,特务处由鸡鹅巷53号搬迁至此。


洪公祠四周都是高高的围墙,将内外分割成两个世界。


宋应阁只是在门口打量片刻,便有警卫上前盘问,宋应阁道明来意,警卫让宋应阁进了值班室,并命人看守,而后才进去通报。


片刻后,警卫返回,对宋应阁搜身,连行李也一并搜查。


行李箱中的五个大黄鱼,自然是瞒不住警卫,但警卫可能是见多了这等事,神色并没有波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