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7章 法理、人情(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沐浴斋戒,朱樉等人开始为祭祀在做准备。


马寻也没有闲着,他领着礼部官员和凤阳地方官员在检查着明皇陵。


按照朱元璋的计划,中都凤阳有内、中、外三道城,总面积是超过五十平方公里。


单纯就中都皇城来说,那也比北京紫禁城大三分之一。


至于明皇陵这个工程,已经正式开工五年了,当初那个不起眼的土坟已经有了巨大的陵丘。


这片原本不起眼的土地上也有了巨大陵园的雏形,红桥、棂星门、砖城明楼、神道、御桥或者是享殿等,也都拔地而起。


朱樉仔细的看了看工匠们的食物,说道,“匠人们就吃这些?”


凤阳知府陈奉昶立刻回答说道,“回秦王殿下,李相此前已经定下工匠每日食物,一应后勤等已经分配完毕。”


朱樉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因为理论上来说,中都的营建工作是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负责。


本来也确实是这样,李善长‘告老还乡’后稍微发挥余热,安排中都营建。


可是现在的李善长在京城开心着呢,继续大权在握,他提拔的小弟都成为了中书省的话事人了。


“工匠本来也就是如此。”马寻就开口说道,“殿下仁善,只是工匠多、消耗大,能吃饱就行。”


朱樉也不再多说什么,工匠们的食物在他看来难以下咽,不过既然舅舅说了这样安排没问题,那肯定没问题。


扪心自问,朱樉可不觉得他比他的舅舅仁善,兄弟几个绑在一块都不行。


用父皇的话就是朱家的人坐的了江山是因为心狠,而马家的人心太善,最多只能当皇后,见不得人间疾苦。


话又说回来,这个李善长还真的是有本事,不愧是文官第一人、朱元璋打天下时期的后勤大管家。


现在人不在凤阳了,可是这边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没有因为忙着在京城执掌大权就忽略了中都的各种重要工程。


这就是本事,马寻自认为远远不及,这可是几十万人的工程、无数的钱粮和物资。


仔细检查一番后觉得没问题,马寻看向礼部的官员,“后天秦王殿下祭祀皇陵,有没有特别的仪程?”


礼部官员立刻回答说道,“回徐国公,一应仪程早就有章程。要说改动,只有陪祀官员的变动。”


其他人就看向马寻了,因为原本大家都觉得陪祀的人肯定是马寻。


但是这一次变了,变成了刘英和汪文陪祀,马寻这个国舅、国公,反倒是观礼、奉祀的官员之一,和其他官员一个样。


朱樉本来想要劝劝,可是想了想还是闭嘴最好。


父皇母后吩咐了不说,皇兄也提点了好多次。在凤阳的时候,大小事情都是舅舅做主。


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礼仪的事情,舅舅就是委屈他自己,也不会丢了皇家的颜面。


就算他做了抬高皇家、贬低自己的事情,那也不用意外。


马寻就点头了,他觉得这样安排最好。他到底是马家人,虽然是皇帝的小舅子,也不太好管朱家事,尤其是涉及到朱家的长辈。


这也没什么贬低自己的,只是恪守本分而已,只是让天下人知道皇家重仁义、孝道,这是为了更好的教化子民。


任何的年代都提倡道德,尤其是现在乱世刚刚结束,伦理道德的恢复、重塑,也就更加重要了。


提起诸王祭祀,天下人想到的是皇家不忘恩情,想到的是乐善好施、宅心仁厚,真的可以福荫后辈。


要不然想想看刘继祖,想想看汪干娘,他们当初就能想到朱元璋会飞黄腾达,他们就是想着要朱家人报恩?


所以有些事情真不是马寻谦虚,而是在配合着皇帝施政。


事情现在就算是这么定下来了,所以接下来该怎么做,大家也都心里有数了。


斋戒结束,朱樉等人换上冕服,而马寻也换上朝服,大明的三大亲王,以及最特殊的那个靖江王开始祭祖了。


百官都是随同祭祀,这些事情都是大家该做的。


正式的祭祀结束,马寻将朱守谦叫了过来,“先前是君臣之别,现如今不一样。你是朱家长房首嗣,你祖父、祖母也都埋在这里,你去培土。”


朱守谦看了一眼马寻,小声说道,“我娘说我家宗嗣变了。”


马寻忍不住心里恼火,朱文正的妻子谢氏也不知道这一天天的在孩子面前嘀咕些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