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里的朱元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四章 事情翻篇(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是我老爸让人给我打的款,具体投资金额暂时就这样,我老爸说如果不够,以后还会追加。”


会议室内,朱云峰把手机里的余额亮了出来。


接近五千万的数字直接把两个镇领导看得眼睛都冒出星星,只觉得有钱人的世界看不懂。


这就直接堪比两年财政了呀。


验完资后,镇长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道朱总想投资哪方面?”


“不瞒你们说,我自己在老家也住了快两年了,这两年我考察了一下,想在咱们镇搞投资还是比较难。”


朱云峰摇摇头。


他们镇确实没什么特色,一没矿产,二也不是什么交通要道,唯一的资源就是木材多。


由于背靠雪峰山脉,山高林密,因此镇子里有好几个林业公司,镇子里的产业也多以木材加工、木制品制造、家具制造等木业相关产业为主。


镇长便连忙说道:“我们镇的林业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如果朱总投资的话,可以考虑这方面,相关手续你不用担心。”


“林业制造确实是一条,不过国内家具市场竞争激烈,所以我打算走另外一条路。”


“什么?”


“农业公司,我比较看好粮食产业以及养殖业。”


朱云峰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农业公司?


镇书记和镇长面面相觑。


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人会在大山里搞农业。


要知道农业领域十个里有八个亏,还有两个即便有国家补贴也往往是勉强保本。


而且搞农业也基本集中在北方,比如河南、河北、山东以及东北地区。


因为这些地方有很多的平原,地利得天独厚,农业公司和种粮大户会把附近的田都租下来,进行机械化生产,减少大量成本。


在集中化生产加上国家补贴的话,在北方搞农业才有可能赚钱。


而南方地区山多林密,难以机械化作业,想集中生产的难度非常大,基本上你种一亩就亏一亩。


所以这几年来看全国各省粮食产量变化也知道。


古代粮食产量最多的就是长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太湖以及洞庭湖区域。


从宋到明清,先有“苏常熟,天下足”,然后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到了如今,形势早已经大变。


2022年江苏与湖南湖北这三个古代传统粮食产区,分别才排到第8、第10以及第11位。


排在前头的全都是平原区。


如东北平原,囊括了粮食产量排名第1的黑龙江,排名第5的吉林,排名第6的内蒙以及排名第12的辽宁。


华北平原则囊括了粮食产量排名第2、3、4、7、8的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


前十的粮食产量里只有排名第9的四川不属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但四川盆地本身就有大量平原区。


因此可见现在的粮食生产方式早就已经大变样。


湖南也有平原,就是湖南的北部是洞庭湖平原,问题是他们所在的是湖南中西部地区,全是山,根本没有平原区域。


在这里搞粮食,无法机械化生产,只能雇佣人工。


而以目前的雇佣价格、租地价格以及其余成本来算,即便加上国家补贴,可能一年产量完全弥补不了付出的一半成本。


这不是血亏吗?


看到他们的模样,朱云峰自然知道他们的想法,便笑道:“我知道在我们镇搞农业肯定血亏,不过我爸本来就不是奔着赚钱去,而是想回馈乡里,所以让我保本就行。”


问题是连保本都难啊。


镇长和镇书记嘴巴蠕动了一下,想说点什么,但又怕把别人吓走,弄得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当然,单纯搞农业肯定保不了本,所以我打算搞养殖业嘛,我们这边养猪牛羊鸡鸭还是不错的,山多林多草多水多,原生态肉类还是很有市场。”


朱云峰又补充道:“我爸那边也有门路,直接送到广州那边的肉类加工厂卖了,价格也应该能谈好。到时候从养殖业上赚的钱补贴到农业,保个本应该没什么问题,这点你们放心。”


见此镇长和镇书记都感动了。


这年头居然有商人不为了赚钱,而单纯为了家乡发展而投资,这样的商人简直是湖南的良心啊。


镇长忍不住说道:“那补贴的事情,我们一定会找上面谈,各项减税政策和三农福利也肯定会给你落实,这一点情朱总您放心。”


“不不不,补贴就算了,留给有需要的人就行,就是想要在别的地方有一些优待。”


“不要补贴?”


“是的。”


“那朱先生想要哪方面的优待?”


“就是税务相关的政策,当然,该交的税我肯定都会交,但我的农业产品可能大部分都是用来做饲料养殖用,没有销售的情况下应该没有这方面的税务要求吧?”


“这是自然,没有销售的产品我们肯定不会收税。而且根据政策,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这一点您放心,我们到时候直接给您申请最免征所有税,包括增值税和所得税全部免除。”


“那就好。”


朱云峰继续说道:“还有种子、化肥、农药、种猪、种牛之类的,买多少就帮我们弄多少,还有相关技术人员也希望县里帮忙找到,该开的工资我们肯定不会吝啬。”


“这.......”


镇书记和镇长都傻了。


不是觉得朱云峰的条件苛刻,而是他们太占便宜了,政绩跟白捡的一样,都让他们感觉不踏实。


主要是朱云峰的要求本来就是政策允许范围内。


农业相关产业免税,他们根本不会查,这是国家定的政策。


他们县里还有其它优待政策,结果朱云峰一概不要,连国家补贴都不要。


这哪是资本家或者企业家啊?


简直是慈善家啊。


至于化肥种子农药的问题。


乐。


书记笑道:“这些东西您要多少就有多少。”


“我听说要报备,还有限制吧。”


朱云峰惊讶道。


“哪这么麻烦,您都听谁在胡说八道?”


书记摇摇头道:“种子农药直接找经销商,要多少吨都行,没那些规矩,县里不够直接找市里。化肥厂家那边也可以发半挂,到地方卸货给钱就行了。”


“原来是这样。”


朱云峰挠挠头。


他在逼乎上看网友们说的那么玄乎,还以为买这些会很麻烦。


结果没想到居然这么容易,要多少都没问题?


仔细想其实也能明白。


规矩是人定的,本身搞农业就是个亏本买卖,还定那么多条条框框,那不是在限制自己的农业发展?


所以所谓的报备和限制其实都是扯淡,现实生活当中你包地,经销商巴不得你多买他们多赚,政府也巴不得你多买多让粮食充足起来。


朱云峰又说道:“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我也没什么问题了,只要县里给予相关政策上的支持,对我们少些乱七八糟的盘查,让我们专注于生产,我们很乐意加大投资。”


“书记,马上跟县里联系吧。”


镇长立即说道。


“好好好。”


镇书记便对朱云峰说道:“我马上向县里汇报,您的要求我们必定会给您落实。”


“麻烦了。”


朱云峰点点头。


随即镇书记就出去打电话。


过了片刻他回来道:“朱总,县长马上就过来,中午请您一起吃个便饭?”


“好。”


朱云峰又点点头。


像这种投资,一般的商人不仅是要为了赚钱,而且往往要政府部门大开绿灯,各种政策上的优待。


特斯拉落户魔都,就给予了不少政策上的支持。


而朱云峰不仅不需要特别优待,也不需要补贴,还那么大手笔投资,别说惊动县长,惊呆市长都有可能,因此倒也不算意外。


当下,镇书记和镇长就对他更加热情,嘘寒问暖,感谢他和他父亲对家乡的关心之类。


过了大概四十多分钟,镇书记接到了一个电话,就说道:“县长来了。”


他们正打算起身去迎接,会议室门就打开了,秘书先进来,接着一个四十岁左右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迈步而入,问道:“朱总在哪里?”


“县长你好,我是朱云峰。”


朱云峰就站起来,还顺便拉了拉旁边正干坐着无聊玩手机的朱棣。


“您好您好。”


县长疾步过来,双手握住朱云峰的手热情道:“朱总年轻有为,还能如此记挂家乡,愿意为家乡做出贡献,真是雪中送炭呐。”


“哪里哪里,是我老爸的意思。”


朱云峰连连推辞。


“县长,快中午了,我们去饭店边吃边谈吧。”


镇长说道。


“好好好,这顿我请,这顿我请。”


县长笑得合不拢嘴。


几千万的投资,而且后续还可能追加,可不仅仅是一个镇的政绩,而是整个县的政绩。


明年县里GDP数据统计必然要涨不少,跟政绩比起来请顿饭自然是小意思。


当下他们就去了镇上大饭店。


说是大饭店,其实就是个比街边苍蝇馆子档次稍微高点的地方。


但这里已经是他们镇最好的饭店了。


一行七人,包括朱云峰、朱棣、季赫,以及县长、县长秘书、镇书记和镇长纷纷落座,点了当地特色,边吃边谈。


很快菜就上齐,大家聊得很是投机,对于朱云峰的要求,县长当即拍板表示,他回去之后就立即让农业局那边把所有手续办好,所有要求都答应。


事实上这点要求真不算过分。


因为本身农业部门就是亏损部门,朱云峰在种子公司多买点东西也是弥补亏损,对于农业局来说是好事。


所以朱云峰搞这个农业公司不仅没有在占政府的便宜,甚至还变相地在帮助政府解决财政问题,那自然是谈得一切都顺利。


而化肥更简单。


由于化肥透支地力,这些年国家都在推行半化肥半农家肥,各地化肥厂的日子不好过,朱云峰要是需要的话,一个电话就能让附近所有县市的化肥厂为他鞍前马后。


只要堆放化肥的仓库消防没有问题,手续也没有问题,根本不存在什么盘查、检查,县里和镇里也都会大开方便之门。


于是在推杯换盏当中,投资事情也基本上谈拢。


“喂,哪位?”


大家正畅聊间,朱云峰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他看到是个本地号码,就接通询问。


那边说道:“你好,请问是朱云峰吗?我是松溪镇派出所刘勇,想找你问几个问题,你现在方便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