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2章 烽烟起,寻爱似浪淘沙(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刘备这次出来,只是单纯会见天子,自然不需要补给线。


拜见完了就回去,耽误不了多久。


所以他的粮草在外面支撑不了多长时间,这才婉拒了李翊留在豫州的请求。


“若是军粮不足,主公可有想过在豫州筹集一些?”


李翊牵唇问道。


“哦?军师这话是何意啊?”


刘备嘴角微微翘起,他的军师思想向来天马行空,总是能时不时带给他惊喜。


李翊将自己内心想法说出来:


“豫州之所以不似其他州郡统一,四分五裂,乃是因为此地多有黄巾贼寇。”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尤其以颍川、汝南为盛。”


“曹操前不久兵进颍川,已将此地的黄巾贼剿灭干净了。”


“汝南倒还有不少,主公有想过征讨吗?”


黄巾贼抢了大量粮食,但是他们没有脱售渠道,只能大量堆积储存在仓库里面。


曹操在灭了颍川黄巾贼后,不仅得到了大量的粮食,还有农具、耕牛。


至于战马、皮甲、羽箭、弓弩、骡畜等,不少黄巾贼都储备着有。


所以黄巾贼经常被调侃成是经验宝宝,新手打它等于练级刷怪,奖励还很丰富。


简直不要太爽。


更重要的是,黄巾贼大多出身于贫苦百姓,是充足的劳动力。


这人口在古代就是兵源与粮源。


历史上,曹操仅仅就扫荡了一个颍川。


就直接拉出了几十万人来屯田,供养他的军队。


一年时间收获了百万斛粮食。


所以打黄巾,能致富的说法,是靠谱的。


“陈县往南不远,就是汝南地界,要不了太长时间。”


陈地本身毗邻汝南,而陈国治所陈县则几乎是挨着汝南边境的。


就汝南那遍地跑的黄巾贼,不难遇上。


若是能够灭几家黄巾贼,除了将他们抢夺来的粮食财物纳为己用之外。


还能把他们迁到沛国东部,陈珪的地界去。


毕竟这也都是战争潜力。


曹操在颍川时,就曾从汝南迁了不少人口过去。


那咱们自然也可以把汝南北边的人口迁到沛国去。


反正受伤的只有骷髅王一家。


关羽也在一旁发表自己的看法:


“兄长,天子王驾就在陈地,若是左近盗匪侵扰,也恐天子受害。”


“若能清缴黄巾贼,也是于国有功。”


“是以愚弟以为军师所言甚是有理。”


刘备颔首,道:


“既然如此,我们先向南往汝南去,若能遇着黄巾贼,便出兵征剿。”


“若遇不着,便绕至沛国,回下邳去。”


商量既定,大军准备向南出发,前往汝南征剿黄巾。


行无一箭之地,忽有探马来报。


一队人马正向陈县逼近!


刘备惊道:


“前来勤王的众诸侯大多已经离去,王驾方至陈国尚未安定。”


“此时却是谁来?”


即命人前去探查。


少时,探马回报说,似是白波军的人马。


白波帅杨奉、韩暹皆有护驾之功,天子也承诺过只要还都,就给他们高官厚禄。


但是杨奉等人见来勤王的诸侯太多,唯恐不能相容,故而没有护驾至陈地。


不想众路诸侯方走,此二人便率兵过来。


莫不是想劫驾回渑池?


刘备正色道:


“今天子方定,此二人率兵前来,必不怀好意。”


“不可使其惊扰天子。”


遂下令,暂时停止向南进军,调头回去截住白波军。


维护天子的安危,这也符合刘备集团的立场。


毕竟是刘备集团一手主导的天子东归,幸驾陈国一事。


如今陈国有难,刘备当然要像当初承诺好的一样,不能袖手旁观。


行不到数程,忽闻喊声大举。


杨奉、韩暹领兵赶到,正撞上刘备拦路。


刘备跃马当先,大叫:


“尔等来此作何?”


杨奉出马回道:


“闻天子幸驾陈地,特来保驾。”


刘备冷声叱道:


“天子王驾已定,尔等未得召见,怎敢擅自带兵入侵陈土?”


“速速退去,否则将尔等一并问罪。”


杨奉大怒:


“织席小儿,何得大言?”


话落,回头冲身后大喊一声:


“公明何在?”


一言蔽,徐晃跃马而出。


刘备驻马观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


回首冲李翊说道:


“白波贼中,亦有如此良将耶?”


李翊现场听得真切,杨奉喊得名字是分明是徐晃徐公明。


此人此时确实是在杨奉麾下。


今日遇着,真乃天意。


“主公可暂令鸣金收兵,我自有计破贼。”


李翊出声说道。


刘备从其言,下令鸣金收兵。


杨奉见刘备撤兵,即挥师掩杀过去。


刘备军且战且退,杨奉追杀许久,未讨得便宜,暂时收了兵将。


是夜,回到大营。


刘备仍对白日见到的徐晃念念不忘,找来李翊等人。


冲李翊说道:


“军师白日说有计破敌,备愿闻之。”


李翊笑道:


“今日杨奉军中战将,威风凛凛,我观主公甚爱之。”


“故不忍加兵伤他。”


刘备背着手,点了点头:


“是也,我观徐晃形貌,仪表不俗,可惜失身于贼。”


李翊忙道:


“若要收之,倒也不难。”


“我们军中正有人与徐晃熟识。”


刘备忙问是谁。


关羽看一眼李翊,李翊亦迎上关羽的目光,


关羽明白,看来李翊说的确实是自己,不想他竟连这也知道。


便出列向刘备拱手道:


“兄长,徐晃乃愚弟故友。”


“其人少有大志,早年间曾为河东郡吏,今屈身事贼。”


“绝非其本意,关某愿前往说之,管教他弃暗投明,倾心来降。”


关羽是河东解良人,徐晃是河东杨县人。


关羽早年间亡命江湖,与徐晃熟识,以兄弟相称。


关羽非常清楚徐晃屈身于杨奉麾下,实在是无奈之举。


人家早年间是妥妥的大汉公务员,是被迫投到杨奉麾下当贼的。


别看杨奉现在是车骑将军,徐晃也跟着当了骑都尉。


但杨奉领兵寇略河东时,还是白波贼。


当时董卓乱政,朝廷根本无力救河东。


河东被白波贼和匈奴人两家侵吞。


二者选其一,徐晃只能选择投靠杨奉。


但他肯定清楚杨奉、韩暹这种贼寇出身,绝不是成事之辈,一定会找机会脱身的。


刘备欣喜地说道:


“若能使公明来降,则贤弟大功也。”


当晚,


徐晃在营中秉烛披甲而坐,忽有人来报,有故人求见。


徐晃诧怪,即命人请见。


关羽突至近前,拱手揖道:


“大兄别来无恙乎?”


徐晃惊讶起身,借着火光,熟视许久,乃道:


“子非解良关长生乎?”


关羽抚须笑道:


“今已改字云长矣。”


徐晃再见故人,又惊又喜,又有几分窘迫无奈。


“云长何以至此?”


关羽正色答:


“关某今已投效刘将军矣。”


“今日于阵前见得故人,心中实是想念大兄。”


“故特冒死前来。”


徐晃心念一动,即请关羽入座。


……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