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3章 老刘:不差钱儿,他要多少我给多少!(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非也。”


高顺摇了摇头。


“若只是将这群人练做陷阵先登,敢于冲阵,倒是不难。”


“可若要使他们发挥出陷阵营的真正威力,却诚难办到。”


“非是顺不尽心竭力,而是恐使君有心无力。”


跟我有关?


刘备更加疑惑,暗思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李翊站出来替刘备解惑,道:


“想来高将军所指的,是陷阵营的装备。”


“正是如此。”


高顺点了点头。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陷阵营既然攻无不克,战无不取,可为何高顺自己手里才七百人呢?


吕布明知道陷阵营强,为什么不扩建呢?


因为史书原话叫,陷阵营是“铠甲斗具皆精炼齐整。”


这个是百分百的披甲率,在当时属于顶配。


汉末诸侯混战时,士兵的披甲率是非常低的。


别说铁甲,很多士兵连皮甲都凑不出来。


吕布之所以能够武装出一支千来人的陷阵军士,是因为他之前在朝廷当过奋威将军。


既然是军官,从武库里搞一千件装备出来不是难事。


等他离开京城后,再想搞一套全副武装的精甲,就没地儿搞了。


所以麾下的陷阵营,始终只是“号为千人”。


“哈哈哈……”


听到高顺表明的难处,刘备却从容一笑。


“我道是甚事,原来是铠甲斗具不足。”


“此易事耳。”


刘备转头问一旁的别驾麋竺,道:


“子仲,你家里的铁营,可产铁多少斤?”


麋竺对自己家里的产业是非常清楚的,只是微一沉吟,就回答道:


“臣老家朐县有处铁营,只要给足原料,可日产生铁五百斤,一岁可产二十万斤。”


东汉在天下一共设置了34个铁官营。


而其中徐州就是产铁大户。


除了麋竺老家朐县外,彭城、下邳、广陵等地都有着官营铁匠铺。


当然了,由于汉末皇纲失统,这些铁官营基本上都被本地的豪强大族给兼并了。


麋竺家里就垄断了徐州的盐铁官营,不可不谓豪强。


如今刘备五郡一统,手里已经控制了七座铁官营。


而原料就更不缺了,除了徐州本土生产之外。


隔壁豫州的鲁、沛两国,也是产铁大国。


刘备已经遥控了这两个地方,当地生产的铁矿直接通过泗水水路运送到下邳来。


除此之外,北边儿的青州同样有六处铁官营。


而刘备早就和袁谭达成和解,互通贸易。


通过贩售精盐,来换取青州的生铁。


甚至都不用加工生产,直接就能够得到现成的铁。


有了充足的铁料,徐州的铁匠铺可谓是火力全开。


除了打造兵器甲胄之外。


刘备拨了三万斤铁,命人打造一万把锄头,用作屯田之用。


又拨两万斤铁,用来打造两千架曲辕犁,辅以水稻耕种。


在李翊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徐州已经有了钢铁军工企业。


这也是为什么,李翊力荐刘备开始屯田,休养生息,莫起兵戈。


因为粮食、装备、人口都在高速增长,这不屯田发育一波太浪费了。


等这些数量堆积起来,那真的是可以对外重拳出击了。


见谁打谁,一拳一个。


“子仲,你便命铁匠按照高将军的需求,如数打造三千副铠甲斗具来。”


“中间需费多少铁料,多少金钱,可一并从府库里支出。”


刘备大手一挥,吩咐麋竺按照高顺的标准,严格打造这陷阵营所需用到的装备铠甲。


高顺暗自感叹,这刘徐州不单出手豪横,更是做事果决,能成大事。


他几次谏言吕布,可以扩建陷阵营,增加全军实力。


但都被吕布以成本过高为由,给拒绝了。


唉,人比人真的会气死人。


“刘玄德乃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


“今得徐州,正是困龙入大海矣,前途不可估量。”


高顺如此想道。


“将军在想什么?”


见高顺出神,刘备上前关切询问。


唔。


高顺赶忙回过神来,躬身道:


“窃闻曹操二伐徐州之时,生民不遗,鸡犬声不闻。”


“然自使君至徐州后,白土复有炊烟,贼寇已然俯首。”


“此皆州牧之文治武功,使顺好不叹羡。”


刘备闻言,握住高顺的手,道:


“将军不必艳羡,大丈夫立于世,何患无建功立业的机会?”


“将来若有机会,备当与将军同上战场,一起建立不朽功勋。”


并肩作战,马革裹尸而还。


这是一个男人的浪漫。


高顺鼻头微酸,再次拜道:


“善!若能与使君并肩作战,诚为幸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高顺跟着吕布长期颠沛流离,一直没什么机会建功立业。


如今客居徐州,来到了更大的舞台。


或许会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打出身价。


也算是全了自己的一个心愿罢。


随后,刘备将这批新兵交给高顺训练。


与众人回了州府,人又报荆州又来使。


原来刘先自回荆州向刘表汇报了刘备的心意之后,刘表大喜过望。


急忙再次派出使者,去往徐州,商议荆徐二地互通贸易的具体细节。


刘备不擅长锱铢必较,委托麋竺来和荆州使者交谈。


最终商议出结果来。


荆州卖给徐州粮食。


粟米、麦子、稻谷,两百钱一石。


大豆、黍米三百钱一石。


而像梁米这种优质小米,则卖三百五十钱一石。


而徐州这边,如果一时拿不出现银也没关系。


可以用等价的食盐来交换。


徐州这边将精盐卖给荆州,以两千钱为一石出售。


荆州方面,愿意在一年之内,向徐州输送至少一百万石粮食。


徐州方面,则要保证不少付荆州至少三亿钱。


并且刘表特别要求,这些钱里,至少得保证有三分之一用真金白银来换。


这个价格算是相当公道的了。


徐州方面肯定是获利的。


毕竟乱世之中,粮食有时候甚至比黄金都宝贵。


刘备曾使人探听过隔壁老曹的兖州,目前粮食的价格。


每石粮食竟炒到了恐怖的一万钱。


而刘表卖给刘备的粮食,最便宜的也才一石两百钱。


所以刘备对这个结果是欣然接受的。


这都多亏了李翊交好刘表的荆州政策。


刘表输血式的交易,就是希望未来在扬州问题上,能够参与进来。


并且瓜分到庐江、豫章两地,以此作为荆州的屏障。


而刘备则会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刘表兼并这两地。


望着商议好的协议条款,刘备不得不感慨李翊深谋远虑。


若无他当时全力主张交好刘表,他刘备的徐州又哪能如此轻松的获得这么多粮食呢?


只要荆州不单方面撕毁协议,有了它的输血。


徐州不仅可以安心搞屯田,扩军,养马。


甚至在广陵河道上,也能增加人力规模修建,加快成建速度,提高徐州境内的运输效率。


徐州现在的局势,是真正的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现在刘备望着徐州的一片大好形势,自己的心情也是大好。


又去找李翊去城外赏雪。


这是两人难得的忙里偷闲。


“军师,昨晚你与张文远交流了许久,不知都聊了些什么?”


路上,刘备骑在马背上,出声询问李翊。


李翊弯唇笑道:


“倒也无甚大事,无非就是给他说了些豫州事务的细节。”


“望他能在与曹操对峙之时,尽量减少损失。”


刘备颔首,凝起眸子问道:


“文远虽然勇烈,但手中郡兵只五千人。”


“郭贡那里虽有万余众,但是否能和文远合的来,还是个未知数。”


“不知这二人联手,能否退了曹操。”


……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