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3章 李子玉瞒天过海,太史慈渡水绕袭(爆更!求订阅!)(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刘备当即发令:


“速去传命广陵太守陈登,令其做好防备,务必在我重返下邳之前守住。”


“其在广陵,可便宜行事,不必报我。”


随后,


又命简雍马上出使河北,面见袁绍,备言袁谭背刺盟友的无耻行为。


最后,命关羽留守下邳。


考虑到他不喜欢与士人打交道,李翊建议留鲁肃在其身边辅佐。


鲁肃本为游侠,又有真才实学,两点都是关羽所喜欢的。


二人相性相合,可互补缺漏,相得益彰。


刘备做事雷厉风行,然后便是考虑出兵的问题了。


袁谭出动两万大军,中间还夹杂着一支千人左右的骑兵。


这放眼整个天下,都是一支强横的军团。


刘备预估,要想快速击退袁谭,少说也要出动一到两万人才行。


只是起大军的一个缺点,就是发兵发的慢。


因为要调动各营军队,还要调配粮草辎重,中间会耽误时间。


而对老刘而言,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李翊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建议道:


“主公可还记得子敬从扬州购回来的斗舰、艨艟吗?”


“今既有战船,不妨走水路。”


刘备颔首,又道:


“走水路确实更快,只是战船不多,恐不能运送大军。”


“来回两趟,又要耽误日程,粮草补给也会跟不上。”


李翊便道:


“既如此,我等只带少量人马北上琅琊。”


“然后就地征用琅琊的兵马来御敌。”


因为之前收服臧霸时,李翊让泰山帮把家眷都送到了下邳。


所以老刘便放心地让臧霸仍然坐镇琅琊。


毕竟他们这帮泰山兄弟在琅琊也干了些年头了,比较熟悉那里的人文地理环境。


臧霸手上的士兵,都是从泰山征召的山地步兵,还是很能打的。


随后刘备征调赵云为先锋,田豫为次锋。


自率下邳本部郡兵三千人,乘船北上。


以麋竺代理州中事务,王脩、孙乾辅之。


曹豹率领本部丹阳兵,负责运送粮秣军械。


出征前,李翊又单独找到太史慈、徐盛。


“军师有何吩咐?”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有余,美髯须,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此前孔融将其母亲一并带到徐州来,李翊托其母作书传唤太史慈来投。


太史慈接到母亲书信后,便从扬州半道而回,在刘备麾下做一都尉,负责训练新兵。


历史上的太史慈虽然投靠了孙策,但更像是半个诸侯。


因为在刘繇死后,他接领了他的部队,孙策并未要求充公。


而是独立领军,坐镇一方讨伐刘磐。


所以陈寿将他和刘繇、士燮放在一起列传,都进的是驱除列传。


“此役我军将北讨袁谭,诸公知否?”


“当然!袁谭背信弃义,刘使君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必然成功!”


太史慈义愤填膺,他平生最恨背信弃义之人。


“善!”


李翊负手而立,凝视不语。


俄顷,缓缓开口说道:


“今我主以三千之众北上,汇合泰山军,北击袁谭。”


“此战须得速战速决,拖延不得,否则南徐恐为袁术侵吞。”


“是故,我欲出一支奇兵,绕袭袁谭后路,断其粮道。”


“两位将军,可愿担此重任?”


太史慈与徐盛相视一眼,旋即齐齐拱手道:


“任凭军师调遣。”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是何等的信任!


军师居然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们两个新人。


太史慈与徐盛都认为,这肯定是李翊有意要提拔他们。


不然不可能把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


如果真的成功绕袭了袁谭后路,断了其粮道,那绝对是此战的首功!


这份恩情,说是知遇之恩也不为过。


“久闻东莱太史慈,铁胆义无双。”


“文向亦是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


“此次任务,交给你二人,我才放心的下。”


徐盛是琅琊本地小豪强,熟悉那里的地形。


而太史慈则是青州人,又当过那里的奏曹使,也比较熟悉青州地带。


最重要的是太史慈完全具备独领一军的能力,他还有着“使命必达”的buff,交给他李翊是放心的。


当年东莱太守和青州刺史之间,曾爆发过矛盾,都向朝廷告状。


按照当时的规矩,谁的奏章先到,朝廷就优先处理谁的,后到的就很难翻案了。


州府的信使先出发,东莱太守心急,只好找到太史慈,让他去追赶。


太史慈昼夜兼程,披星戴月,最后还是没能追上。


等到了洛阳公车门前的时候,太史慈便撞见州吏要进门了。


太史慈计上心头,大摇大摆上前,要检查州吏的奏章。


州吏见太史慈仪表堂堂,颇有威严,误将他当成了京城官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