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拿命教太子,皇帝求我别死

关灯
护眼
字体:
173、知微见著(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朱厚照红着脸,义愤填膺的找到陈策,骂骂咧咧的直说自己舅舅无耻之尤。


陈策不关心张家兄弟是否在朱厚照身上占了便宜,反正他们都是一家人。


只是从张家兄弟身上却折射出很多问题,也恰好利用这次机会将这其中的危害告知朱厚照。


“伱的两个舅舅是幸运的,他们最起码能兑换到盐。”


朱厚照:“啊?”


“这是什么意思?”


朱厚照不理解,兑换到盐这很难吗?


陈策点头道:“难,很难。”


朱厚照挠挠头:“为啥?”


陈策道:“民间很多商人散户都拥有朝廷的盐引,这一批盐引甚至可以追溯到前朝。”


“盐引太多,但盐却就那么多,所以兑换就有先后之说,权贵们自然可以兑换,但一些小商人小百姓们没有关系,只能朝后排队,有人甚至祖孙三代都兑换不了一引盐。”


“乃至于许多人手里的盐引最后成了白纸公文。”


朱厚照不解的道:“既然他有盐引,官府为什么不给兑盐?”


陈策道:“官府为什么不给兑盐,这件事说来话长。”


明政府是效仿元朝的制度,将这些地方的产盐划分区域,不准许跨区域贩盐,否则给予重罪。


延伸出来的问题就是,政府在运输盐需要耗费最大的财政负担,不是盐的本身,而是天南地北的运输成本。


民间百姓想做盐巴生意,首先要从官府中获取盐引。


但最初的盐引是很难获得的,价值很高。


久而久之,明政府在北疆边境出现了粮食危机,在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之后,军屯制度开始被破坏,军兵们屯田种不出来多少粮食了。


基于这种前提下,朝廷就需要负担边境的粮食供给。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运输成本依旧高昂,明政府在运输到九边的成本越来越高。


明太祖朱元璋就想出来了一种办法——开中制。


简单点说就是,朝廷给商人发放盐引,但前提是,商人需要负责将湖广两淮等地的粮食运输到九边军队中,九边军队再开出勘合,商人用此勘合去问朝廷兑换盐引。


盐巴的生意,这其中的利润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明太祖在采取开中制之后,立刻解决了边境粮草短缺的问题。


可时间发展到两个甲子年后的今天,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开中制渐渐开始被破坏。


崩坏的原因就是商人用盐引兑换不到盐了,那自然也就不会负担运输粮食去九边的任务。


为什么?


因为明政府滥发无度,又加上许多豪强藩王外戚权贵们会侵占盐引,就现在的弘治皇帝,都会时不时奖励盐引。这些人拥有优先兑换粮食的权力。


造就的局面就是,盐引越来越多,但是兑换盐要开始排队走关系。


商人们看不到利益,也就不愿意继续执行开中制,开中制开始崩溃。


但别认为商人就被朝廷戏耍了,实际不然,开中制造就了明朝最严重的一个危机。


各地大商崛起,比如山西晋商,就是攫取开中制之利而崛起。


这些商人自然十分聪慧,他们崛起之后,开始割韭菜。


割的自然是小商户,他们将手中的大量盐引折价卖给小商人,对下隐瞒盐引难兑盐的政策情况。


如此之下,山西大商很完美的转嫁了风险,将所有风险都转嫁给了小商户。


发展到万历时期,首辅部堂如张四维、王崇古就是凭借盐引之利,掌控了整个朝堂。


到明朝末期,山西商人已经开始和努尔哈赤做起了钢铁生意。


一件小事能折射出来明朝更大的管理漏洞问题。


开中制和盐引破坏之后,若是现在不完善管理,对大商贾给予抑制,它们就会成为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厚照认真的听着陈策的分析,惊讶连连。


连他这个皇太子都不清楚,大明的盐业制度已经分崩离析到这种程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