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父耶和华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章 彩虹(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是个圆,兜兜转转又走一圈。


当然,也可以说这叫螺旋上升。


在330年君士坦丁堡成为帝都后,帝国的奥古斯都们,保持着对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巴尔干等粮食产区的控制。


这些粮食产区,维系着社会运作最基本的养料供给。


那时,帝国各省的农村经济,全部掌握在地主手中,以自给自足的庄园形式运营。


在埃及,不少庄园已经成为一个个微小的王国,有着军队、法庭、邮政……


所幸,帝国的军队确保了帝国的权威,依旧能迫使各个地区向新罗马送来粮食。


在7世纪危机之后,帝国的统治者们开始拆分大型庄园,在各地设立军区,以自耕农的方式安置军队。


他们认为,如此一来,便既可以得到必要的军事保障,也能筑牢税收基础,毕竟自耕农群体相比之大地主贵族们,更难以对抗帝国的税吏。


确实,担负兵役的自耕农群体,放在古代无论是东西方,都是社会的中坚。


但说到底,国家终究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帝国打造自耕农群体的目的在于征收税款得到士兵,而不是做慈善。


也因此,沉重的赋税与军役压在农民的肩膀上,他们成为了帝国辉煌的柴薪,燃烧着自己,点亮君士坦丁堡的辉煌。


自耕农面临着每年一次的残忍无情的掠夺,欠税款者被无情鞭打,他们的财物也被扣押,甚至是直接被放出恶狗撕咬。


只要一次歉收、战乱、农民们就不得不卖出土地,投向修道院、贵族、地主……寻求保护,甘心屈从。


但也正是他们在不断加重自耕农们的负担。


大庄园又复苏了。


昔日那些自给自足的微小王国,再一次的重临帝国的土地。


但这一次,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们,手中已无强大的军队。


科穆宁王朝时期,本就依赖于贵族群体,在地方上也依赖于军事贵族的支持。


等到如今的安杰洛斯王朝,皇帝自己都朝不保夕,君堡皇帝轮流做,面对地方矛盾的加剧,根本无从顾及。


君堡也好,帝国也罢,在坚固辉煌的大教堂或者修道院墙下的阴影中,是无数住在肮脏破落小屋里的穷人。


即便是在寒冬,许多人也无立锥之地,不得不睡在室外。


马塞纳带着默罕默德在修道院附近走访许久,所看到的便是这么一副景象。


曾经,或许这些农民的先祖都很富裕过,养过牛马,有着大片田地,为军区服役,战胜过敌人。


不然他们不足以将血脉传承至今。


但如今,大批量的自耕农群体破产,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在走访过程中,原先比较活泼的马塞纳都开始沉默起来。


一旁的默罕默德,则来了一句。


“怎么罗马人还活的不如在突厥人治下。”


如果说安纳托利亚的腹地,是蛮荒的自然,到处充斥着游荡的突厥民在劫掠,虽然说也是朝不保夕,但至少有着一种活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