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关东参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章 到安东(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曲绍扬早就看透了,放排伐木不是长远之计,只是限于身上还有三年的合同,暂时安身而已。


木排在江上又漂了七八天,顺顺当当过了马面石、土地台、鸭圈、烟袋锅、羊鱼头等哨口,总算到了靠近安东的最后一道哨口,马市台。


马市台以前叫虎山,早在明朝时,这里就是与邻国贸易的大马市,渐渐地形成了繁华的市井之地。


尤其是清朝中后期,从长白山下来的木排大多在此停靠,一时间家家户户变成了“半掩门”和“海台子”,专门打木把的主意。


木把们之间流传这么一句话,“木排来到马市台,木把不愿把家还。”


从中可见,马市台对木把们的吸引力。


马市台两岸形似虎踞的大山锁江,水深风紧,白浪滔天,而且是过了前面三个相连的小哨口,最后才是大哨口。


大小哨口,哨哨相连,老木把都说,三小哨好过,马市台难行。


插着“钱修成老排”旗帜的头排在前,首先进入水势汹涌的马市台水域。


排一进哨口,便被水浪鼓动的左右打晃,上下跳跃,江水一荡,将木排抛上浪尖,随即再一落,木排又被摔下浪谷。


这里的风浪大,江水深,一个不小心,排头钻水,人和排都有危险。


水老鸹泰然自若,站立在排头指挥若定,木排一个接着一个,都平稳的渡过了最后的险关。


黄昏时分,木排靠岸。


江岸上无数穿红挂绿、涂脂抹粉的女人,挥动着手绢,满脸笑容的招呼着木把们。


有水老鸹镇着,再加上木排还没到南海,排饷没发,这群排伙子们虽然心里头跟猫抓一样,好歹克制着,谁也没登岸。


晚上,大家伙儿就在江岸边的排卧子休息,第二天一早,木排继续往前走。


木排越往前走,江面越宽,这条奔流了一千多里地,一路上忙忙碌碌、奔涌不停的大江,到了此刻终于舒缓了脚步。


再往前走,水天空阔、舟棹络绎,来来往往各种船只,旗帜招展。


“往前走,就是大东沟了,咱大柜在这儿有码头。还得劳烦各位,将木排停到码头。”


李永福又休养了这些天,腿伤逐渐好转,只是这拐杖还扔不下。


各家木场,在大东沟这边都有属于自己的码头,上面插着写有木场子名称的大旗。


江岸边,人马喧腾,到处都是木材。


江岸上,摆摊卖货的小贩、饭馆赌场揽客的伙计、穿着妖娆艳丽的笑果儿,行人如织,热闹非凡。


曲绍扬在各个木排间跳来跳去,查看木排靠岸的准备情况。


前头水老鸹指挥着,九副木排相继靠岸,拢在一起。


柜上天天都安排人过来码头查看,所以这边木排一靠岸,柜上的人立刻就到了。


李永福拄着拐杖,站在排杆下,二十几个排伙子全都聚起来,听李永福做这一季流排的总结。


“各位爷们儿,咱这一季放排走了两个多月,现在到终点,南海大潮湾了。


我要向大柜交账,还要跟各地的木材老客儿交接,可能得在这里盘桓些日子。


现在,我就把大家伙儿的排饷给发了,接下来大家伙儿各行其便。”


说到这儿,李永福稍微停了一下,“赵大奎和宋老九的排饷,我也照发。


不过我暂时回不去,就得劳烦头棹帮忙,给他们家里人带回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