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一章 欲使灭亡,必使疯狂!(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顺天府。


今夜无月,只有院落上空满天的星斗。


天空只剩下启明星在孤独地亮着的时候,东边的天际已经微微露出了一线白色。


司礼监当值太监的头领着好些当值太监手提着两排站着,陈洪马上就来了。


宫里有传闻,老祖宗吕芳可能回不来了,而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兼领东厂提督太监的陈洪,会是下一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无数宦官只能暗暗在心里叫苦,面上却总要摆出诚惶诚恐的神情。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两盏灯笼领着那顶轿,从院门进来了。


“二祖宗夏安!”所有太监躬下了身子。


轿子停了,不等外面的人掀轿帘,陈洪就自己个儿撩开帘子,钻出了轿门。


腻歪从心里涌到了眼里,陈洪凶狠地望着这群不懂事的奴婢。


“压轿!压轿!”司礼监当值太监的头心惊胆战着,慌忙叫道。


后面两个抬轿的太监连忙将轿杆举起,前面的轿杆着了地,陈洪仍然站在轿杆内。


陈洪望向那当值太监的头,语气很是温和,“刚才你在轿门外叫咱家什么来着?”


当值太监的头怔了一下,怯生生地回道:“回二祖宗的话,奴婢……”


“什么祖宗?”


语气再是温和,也掩盖不去陈洪一身凶威,“咱家没听明白,你再叫一声。”


当值太监的头更忐忑了,偷望了眼陈洪,摸不清到底是生气还是不生气,硬着头皮再道:“回二祖宗……”


陈洪不笑了,温和的声音也没了,浑身散发着阴冷,望着当值太监的头,也望着其他太监,“二祖宗?那你的一祖宗是谁?说来听听。”


当值太监的头,和其他太监终于惊醒了过来,扑通扑通都跪了下来。


随着老祖宗吕芳下狱时间渐长,陈洪开始挑理了,不仅满足于对宫廷宦官的支配,就连宦官称呼也要改。


但万岁爷到今儿为止,迟迟没有免了老祖宗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位子,要是称呼陈洪为老祖宗,万一吕芳有日重返内廷,哪怕吕芳脾性再好,在跪的,有一个算一个,谁也别想有好果子吃。


可要是装作听不懂陈洪的话,不称呼陈洪为老祖宗,他们现在就没有好果子吃了。


当值太监的头,只觉得脑汁都要想干了,喉咙里干涩无比,连舌头都打起了结,道:“禀、禀祖宗。”


不敢用“二”,不能用“一”,亏得当值太监的头有几分急智,干脆不加任何头衔,直呼“祖宗”。


这一声“祖宗”,叫的陈洪反倒有些不习惯了,听惯了人叫自己“二祖宗”,自己也叫惯了人“干爹”,突兀的“祖宗”,听得是有些爽,可不知怎的,又没有完全爽,不上不下的。


陈洪想了想,勉强认可了这称谓,“嗯。”


走出了轿杆内,陈洪向天空望去,那颗启明星渐渐不亮了,东边天际那一线白色宽了,端地像一条鱼肚。


陈洪却是最不爱吃鱼的,心底那不顺心的火气顿时又上来了,骂道:“没看到天亮了吗?还点着灯干什么!是不是觉得万岁爷有花不完的钱,能任你们糟蹋?”


陈洪的喜怒无常,司礼监的太监总得来说是习惯了,当值太监的头听了骂,也不去争,向其他太监喝道:“熄灯!把灯笼都熄了!”


吹灯声骤起,一盏盏灯笼都被吹灭了。


在这晨曦时分,天地间似亮未亮,点着灯嫌亮,可熄了灯,又朦朦胧胧的,陈洪又骂了一句:“有你们这群狗日的苦吃!”


骂完人,陈洪心气顺了顺,坐上了抬舆,往玉熙宫方向而去。


背对着越来越亮的曙光,陈洪思量着得来的浙江线报。


锦衣卫的翻身,让东厂既惊又急,迫切地想在皇上面前证明自己。


但线报、线人这种隐秘战线的存在,远比军伍招兵买马要困难,不是一蹴而就的。


重获提督东厂的权力后,陈洪不惜自掏腰包在顺天、应天、杭州等大明朝一些重要府县招揽线人、番子,获取线报。


就在数日前,东厂在杭州府、淳安县得到了秘密线报,里面言及皇上钦点并赐下天子剑的新任淳安县令海瑞,竟然与浙江官场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了。


海瑞抵达浙江后,对新安江水灾连起码的调查都没有,甚至,连新安江大堤都没有上去过。


在杭州府报到,回到淳安后,海瑞卷起了裤腿,就埋头与淳安县民一道清淤、梳理田垄、改种桑苗。


单从淳安知县角度看,海瑞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父母官,可那把天子剑在身,不是让海瑞劈柴砍树的。


而且,海瑞在淳安改种桑苗,以蚕丝做县里作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南织造局的丝绸生意。


于情于理,陈洪都该在得到线报后立刻上报给万岁爷,而陈洪迟疑的是,以锦衣卫的能力,不该不知道海瑞的情况,可为什么不见陆炳觐见上报万岁爷。


更让陈洪不解的是,这份线报获得的过于顺利,属于银子刚洒到浙江,线人、线报就送上了门。


怪哉!怪哉!怪哉!


想不通的事,陈洪索性不再想了,将线报报于万岁爷,至于之后朝廷局势如何变幻,再见招拆招就是了。


玉熙宫。


朱厚熜看着这道明显带有锦衣卫风格的“东厂线报”,没有过多的表示。


最早严嵩内阁提出的在江南改稻为桑,显然被改的有些面目全非了。


先是他这个皇帝改了严家、淞江府徐家的五十万亩献田,让严、徐两家想以国策形式兼并江南百姓田地的想法付之东流。


再是海瑞借新安江水灾后,淳安县民不缺粮食,改了一县稻田为桑田。


这样一来,江南多了近百万亩桑田,在西洋货商没有完全打开前,大明朝不必再增加桑田了。


改稻为桑,利了他这个皇帝,利了淳安县民,唯独没有利了严家父子和淞江府徐家。


海瑞不惜名声与浙江官场的虚与委蛇,不外乎是想替淳安县民先将真打实的种桑之利揣进兜里。


朱厚熜摇摇头,叹了口气。


海瑞其人,爱的不是他这个皇帝,爱的不是朱家,爱的是大明天下。


新安江水灾的事,海瑞不是不查,只是以淳安县民为先罢了。


再就是,海瑞刻意如此,也放松了浙江官场那些贪官的警惕,连带着麻痹了京里的人。


锦衣卫线报日夜不断,上报了过去严党之一的刑部侍郎鄢懋卿诏狱探监严嵩、严世蕃、徐阶的事,暗语交谈让三人在狱中稳住,狱外的形势逐渐有了明朗,狱外的人也在行动。


朝廷里,隐隐地传出了新安江水灾乃是天灾,皇上错下狱国之干城的言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