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三章李世民驾崩消息传来,李承乾的反应(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太子殿下,朝堂之上,奸臣当道,借陛下殡天之际,行不轨之举,当诛杀之。”


李震也进言道。


几人,无一例外,都欲要举战事。


就连出师之名都想好了。


这同样是出一个出征的最好时机。


毕竟,李治登基之初,局势不稳,最易成事。


如果只为如此,那么事情就容易很多。


但是李承乾的最终目的,也唯有他的那几位结义兄弟知道。


“请太子殿下下令吧,不然启时就来不及了,此事越早越好。”


刘仁轨再次呼道。


“太子殿下,不要再犹豫了,下令招兵吧。”


“以募兵为由,还能够解决之前因雪灾而造成的流民,亦是赈灾。”


几人见李承乾还是不语,又相继进言。


其实,这也是必要的流程。


帝王登基都还有三让呢?


更别说是举兵。


“众将为本宫鸣不平,本宫心甚慰,但是举兵,我们只有四道之地,能成事否?”


李承乾再问道,欲要寻求众议。


大殿也为之一静。


敌强我弱,确实不好讨伐之。


坚守还可以,但是要攻打大唐的话,这样的难度,谁都一清二楚。


那可不是靺鞨、倭国这样的蛮夷之地。


他们是逆天讨伐。


对于大唐来说,他们才是蛮夷之地。


最为致命的是,他们所倚仗的兵法韬略,用在征唐的途上,效果定然也就不大了。


说的容易,但是到做的时候,就显得极为的困难了。


“太子殿下,你可能想错了,我们四道之地,对战并不是唐之全境,只能说是奸佞之辈。”


“太子殿下,此前在朝堂之上,素有威严,有多施仁政,只要现在太子殿下振臂一呼,将太子殿下你所遭受到的不公,公布于众,想必朝野之上,必定沸腾,也肯定有更多的名人志士为太子殿下所鸣冤。”


程处默言道,他现在只不过是将李承乾之前谋划的布局说出来而已。


“对,当是如此!”


刘仁轨附和道,但是心中大惊,这一切怕是早就谋划好了。


“众将,既然也觉得此事可成,那便按照程将军所言行事吧。”


“若是无事,李震留下,其他人,均退下吧。”


李承乾当即就屏退了几人。


“我等告退!”


众将也是知道,李承乾还有要事密谈,他们也都知趣退下。


他们每一个人都备受重任,倒也没有因此,生出过什么埋汰之心。


“火枪、火炮均能投入到战斗了吗?”


攻唐战役,这新型武器,肯定是要用上战场的了。


这段时间,李承乾忙于讲学和研究蒸汽机,就没有再过问李震的军练过。


事到如今,他才记起。


“火枪兵如今能熟练操作的有五千众,而火炮,只制造出了一百台,但均能使用。”


李震为难的回答道。


这是技术的难关,很难突破。


只能制造出这么多的枪炮,他训练出来的兵甲,也只能这么多了。


“够了,接下来的训练,你按照本宫之前给的方案进行演练,要按照实战来进行要求。”


这是李承乾最后的底牌。


不过,这样的兵力,想要在伐唐战役之中,起到决定的作用,显然还不够。


只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


“好,我们以实战的方式来进行演练。”


这支队伍,倾注了他们太多的心血了。


也只有二人知道,四道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是被这火炮火枪吞没掉了。


“对了,军器械那里,有没有研究出新型的枪支呢?”


遂发枪,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改变战局,若是再革新一代,那绝对是能改变战场形态了。


“还未研发成功,依照太子你提供的方案,也只是研究出了一个大概,枪支虽无问题了,但是就难在子弹的包被上。”


李震摇了摇头。


“看来还是本宫太急了,无事了,你也下去忙吧。”


李承乾不由苦笑。


先人们,虽然都聪明,也有技巧,但是工艺的时代跨沟,显然不是这样就能轻易解决的。


若是再过个几年,这样的难题,或许能被攻破。


但是目前已经等不及了,马上就要开启战斗了。


辽东道、平壤道、百济道和新罗道四道的重要城池中,都张贴出了一道又一道告示。


“太子殿下,又施展仁政了吗?”


“肯定是如此,自此李承乾太子临此后,每每张贴告示,都是利民之事。”


城门口处,无数的人潮拥挤而来,都欲要看清是何事,就是那目不识丁这辈,也都来凑热闹,而且,这部分人是占据了多数。


“有谁识字的,给大家念念,这上面讲了什么好事。”


有人马上嚷嚷道。


“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而是天大的坏事!”


那领头的军士叹息道,其虽没有读过书,但是在传帖告示的时候,已经全部听清楚了这里面的所有内容了。


“敢问军爷,这上面写了什么?”


众多的民众脸色都一变,太平的日子都没有过多久。


“难不成,又要加收赋税了吗?”


“如此还好,就怕会收走田产。”


一时之间,众人都不由担忧起来。


对于他们来说,对最大的事,就是温饱。


“你们都错了,是朝堂之上,有奸臣当道,恶语中伤我们当今的太子殿下,如今更是巧立名目,另立新君。”


那领头军士喊声道。


民众还是一脸茫然,这种家国大事,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虽然都替李承乾惋惜,但也好像无能为力。


不动到他们那点田产来,那就万事大吉了。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是常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