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从团长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五十九章 天皇去澳洲?(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等来到这里后,他发现这里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不仅给他分了田,还有房子,当然这个房子需要偿还,但他相信,只要种出粮食,绝对能还清。


前不久,镇里发了通知,说领什么化肥?


说是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让所有人都去领。


对这话,李方是完全不信的。


他觉得镇长他们就是脑袋给驴踢了,净说些胡话,什么化肥还能增加粮食产量?


这不就是扯淡么?


只有土壤肥沃,风调雨顺才能增加产量。


撒点化肥就能增加产量?


这根本不可能。


他李方也算是干了十多年的农民,就没听过什么化肥。


最多就是农家肥,但是产量也是有限的。


而且镇长还说,用了这玩意,产量能翻一倍。


他更是觉得天方异谈。


他听都没听过,从古至今粮食的产量都没有超过五百斤以上的,所以当看到镇长贴出公告时,立刻就觉得对方在忽悠他。


原本他是不想用化肥,但镇长发话了,每家每户的稻田都要使用化肥,否则加重税赋。


没办法,化肥的诞生还挺早的,但实际使用率很一般。


华夏最早是从1905年至1910年开始接触到化肥,当时西方人开始向华夏赠送名为肥粉的化学肥料,并在福建与广东两省进行销售。


直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华夏开始大规模推广化肥使用,同时建立庞大的化肥生产体系。


在这之前,很多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化肥。


所以慢慢推行的话,速度太慢了。


不如直接强行,对于使用化肥的,都可以减轻赋税,拒绝使用的,自然是要加重税赋。


听到这样的条件,所有人都在心里盘算。


每位农民心里都有一本账,他要计算这一年能收到多少粮食,够不够家里人,如果多的话,那还可以置办一两件衣服,甚至还能将房子的欠款还一部分,这样压力也会小很多。


现在听到能减税,所有家庭都激动不已,按照镇长说的,今年的气候雨水都还不错,应该能丰收。


就算不能翻倍,只要能多个两三百斤,也算是不小的收入啊。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所有人只能使用化肥。


当然没多久,他们就相信镇长说的话了。


尤其当稻穗长出来以后,他们就知道这化肥是真比农家肥要管用多了。


光靠这稻穗,至少不会低于五百斤。


五百斤啊,一年三熟,一亩地等于是一千五百斤,一千五百斤的稻子,至少能出一千斤的粮食啊。


这意味着一亩地就能养活一家三口一年的消耗,而他们每个人都分了五亩地,意味着今年不仅粮食敞开膀子吃,还能养活更多的人。


不仅如此,整个川军团麾下的百姓就没有低于五亩稻田的,意味着今年的稻谷产量接近一万斤。


我的天呐!


不少农民都在盘算,缴纳税赋之后,他们还能剩多少钱?


是不是可以添置新衣服,甚至翻新房子。


“咦,今天怎么这么多人?“李方走在路上,看着两旁的人,自言自语的嘀咕道。


“难道都去看稻子?”


“是啊,今年的产量怕是要创新高了。”


“我现在相信镇长说的话了,这个化肥实在是太厉害了。”


“老李,你说这刀子到底有多少亩产?“旁边一个农民一脸激动的问道。


“具体不知道,但根据经验估算,至少不会低于五百斤,甚至六百斤都有。”李方只能根据以前的耕作经验,说了一个大概数字。


“我的天呐,今年要发财了,可以加盖新房子,给大儿子娶媳妇了。”旁边的老农喃喃的说道。


此刻稻田里,两名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收割稻田,只不过旁边的农民看着工作人员收割的效率太慢,纷纷卷起袖子亲自下稻田收割。


人多力量大,没多久一亩稻田的麦子就被收割好,有经验的农民看了一眼,大概就能猜出亩产量,绝对不会低于八百斤,甚至更多。


接下来由工作人员开始称量,最终结果出来之后,所有农民都陷入疯狂。


比他们预估的数字还要多,亩产竟然达到了九百三十斤。


差一点就一千斤了。


听到这个数字,所有人无比激动。


意味着五亩地,那就是接近五千斤的稻子。


一年三熟!


一万五千斤,算上减免税赋。


这怕是要过个肥年了。


“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啊。“


“是啊,九百多斤啊。”


“这怎么可能?”


“我的天呐啊。”


九百三十斤这个数字,在这个年代何等的疯狂,往年累死累活一年还要看老天爷赏不赏脸,才知道能不能填饱肚子,可如今只要撒上化肥,就能产量翻倍。


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现在别说是填饱肚子,就是换些肉来吃都足够一家吃很久了。


他们可是挨过饿,直到挨饿的滋味不好受。


自然知道,亩产近千斤意味着什么。


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填不饱肚子,按照现在的税收政策,他们终于有存粮了,许多人都开始盘算着加盖新房子,该给孩子娶媳妇了。


当林译收到这则消息的时候,也是一脸的震撼。


粮食关系到前线部队的士气,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前线士兵肯定会哗变的,吃不饱谁替你打仗呢。


“这个产量也实在是太高了吧。”林译对着寸云生说道。


“高么?”寸云生则显得很淡定。


“还不高么?一亩地的产量翻了一倍,足够养活更多的人。”林译深呼吸一口气说道。


闻言,寸云生则暗暗摇头,才九百多斤斤,比这更高的也不是没有,还有两千斤的。


这才哪到哪。


农科院那些人还在研究高产量的种子,不过一时半会怕是没有成果。


好在化肥这玩意简单啊。


炸药厂就能生产。


而且能快速见效。


这不!


试验的一个镇子,今年的产量就震惊所有人。


“还不够,我们的粮食产量还可以提升,化肥使用率也不是很高,很多农民还是靠传统的手段在耕种,那样效率太低,产量也低,而且极大的浪费劳动力。”


“另外,我们的荒地也太多了,需要派遣更多的人去开荒,这样我们的粮食就可以增产。”寸云生摇摇头说道。


“根据烦啦传回来的消息,豫省的难民怕是有几百万,咱们这点粮食看着多,实际上真不多。”


“战争时期,粮食就是硬通货,有时候能够换来更多的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