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2章 向刘备乞和?我宁愿去当儿子!杀子之仇,辱亡齿寒,拉他下水!(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孙策眼眸亮了。


刚刚还正大发雷霆,为眼前困局的无解而恼怒,后脚两位谋臣都争相献计,这不就是瞌睡的时候有人递枕头嘛。


“子敬,子布,尔等有可破局良策?”


孙策精神大振,陡然间坐直了身子。


鲁肃深吸一口气,拱手道:


“我军经鄂山柴桑两役大败,已是损兵折将,江军无兵可调。”


“刘备却手握雄兵五万,还有太史慈为之呼应,以其现下实力之强,我们正面交锋也好,据守不战也罢,皆不是其对手。”


“肃以为,唯有向刘备请和,方能避免刘备继续伐我江东,主公才能保住这江东基业!”


请和!


这二字一出口,府堂内立时炸开了锅,众将无不为之哗然。


孙策也勃然变色,脸色的惊喜与期望,霎时间变成了惊怒与愕然。


原本以为,鲁肃会有什么奇谋妙计,原来是想让他去向刘备求和!


“啪!”


孙策一拍案几,怒道:


“鲁子敬,你这是什么馊主意,你竟然想让吾向那大耳贼求和,让吾受他羞辱?”


其余众将,亦是纷纷大表不满。


堂堂孙坚之子,江东小霸王,威风八面,何等的骄傲气盛。


如今鲁肃却叫他低下骄傲的头颅,以手下败将的身份,厚着脸皮去向刘备求降?


这还不如直接杀了他来的痛快!


“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当年勾践若非卧薪尝胆,焉能有后来的复国再起,成就霸业。”


“主公乃当世雄主,如今若能忍辱负重,保住江东这份基为,将来未尝不能如勾践那般重整旗鼓,声威复起。”


“恳请以主公以江东为重,以孙氏的基业为重,万不可为虚名所累呀。”


鲁肃搬出了勾践的例子,语重心长的对孙策一番劝解。


孙策却半个字没听去,反倒是越听越窝火,不由怒色满面。


“够了,够了!”


“我孙策乃霸王,我才不屑做什么勾践!”


“大耳贼几次三番羞辱于吾,连杀我孙家两员老将,我孙策若是向他低头求和,我孙策的颜面何在?”


“全军将士们,他们谁还肯服我?”


“向刘备求乞和绝对不可能,这辈子都不可能!”


孙策连连拍手,斩钉截铁的将鲁肃的献计否定。


鲁肃被怼了回去,只得摇头一声暗叹,不敢再多言。


“子敬此计,实乃昏招也!”


孙策目光双转向张昭,眼中重新浮现期许:


“子敬之计不可取,子布,你可有何良策?”


此时的孙策,将希望又寄托在了张昭身上。


所有人的注意力,也皆都集中在了这位德高望重,被孙策奉为文臣之首的名士重臣身上。


张昭干咳几声,拱手正色道:


“刘备不过一织席贩履之徒,又沾着我江东无数血债,主公自然不能向他求和。”


“昭的计策是,主公何不重降于袁术,引袁军南下来对付刘备呢?”


府堂内,又是一片哗然。


不过这一次的哗然,显然比先前要弱了许多。


毕竟孙策宣布与袁术决裂,前后也不到一年的时间而已。


在此之前,孙策名义乃是袁术的臣子,他们这帮跟随孙策的武将,同样也算得上是袁术部将。


他们跟随着孙策归降袁术,名义上也可以叫重归故主,比向刘备乞降要有面子的多了。


众将的抵触心理,自然也就没那么大。


哪怕是孙策,虽然对张昭此计,脸上流露出了失望之色,但反应却显然没有适才对鲁肃那般强烈。


“子布啊,伱的所谓妙计,就是让吾向袁术低头认错,重新向他伏首称臣吗?”


孙策失望的目光,看向了张昭。


只是,他话中却用了“低头认错”四个字,有种小孩子做错了事,向大人服软认怂的意味在内。


张昭自然听得出这其中意味。


“袁术素来待主公若子,对孙氏一族也是极厚,其治下各郡中,孙氏为太守者不少数。”


“而主公先前与袁术决裂,一者是袁术僭越称帝,确实是有失大义,二来也是曹操借着朝廷名义,从中挑唆主公反袁。”


“现下曹操拿下徐州后,转头却去兵围叶县,置袁术僭越于不顾,置汉廷的威信于不顾,主公又何必顾虑。”


“何况主公只是名义上向袁术归降称臣,实则却仍据有江东,不过是引诱袁术发兵南下,配合我们南北夹击共抗刘备罢了。”


“待击败刘备后,主公如何对待袁术,再从长计议也不迟!”


张昭既是臣子又是长辈,最清楚孙策这孩子要面子,这一番规劝分析,自然是给孙策搭足了台阶。


孙策沉吟半晌后,叹道:


“就算吾用子布之计,只怕袁术恨吾当初反他,也不肯出手相救呀。”


这话代表着孙策已然松了口,愿意采纳张昭献计。


张昭暗喜,忙又道:


“袁术失了汝南陈国梁国等大片豫州之地,吕布兵败后又等于失了徐州,其实力已是大损。”


“主公若是归降,等于是令袁术重得江东,实力大增,袁术岂有不喜之理?”


话锋一转,张昭接着又道:


“何况据昭所知,当初刘备从徐州败逃汝南时,途经盱台曾杀袁术之子袁耀。”


“这杀子之恨不共戴天,袁术岂能不报?”


“再者若刘备得了江东,袁术便要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所谓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又怎能不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