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6章 间构嫌隙,宥坐之器(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弟子受欺负了,老师自然不能坐视。


高仪难得强势出面,皱眉呵斥道:“霍都御史注意体统,莫要君前失仪。”


“议事便议事,如何动不动就攻讦同僚?”


霍冀年岁比高仪还长一岁,奈何官阶圣眷差了不是一筹,被呵斥后只能悻悻告罪。


而后才和气解释道:“高阁老久在中枢,有所不知。”


“兵事,最忌讳兵将不知,主客不合。”


“京营如今的作风,去了非但不能协助守边,反而还有所拖累。”


“此举徒费粮草不说,还妨碍边防正事,如何不让人疑心说出此言之人,是何用心?”


他态度温和,但说话却带着刺。


反正就是一个态度,京营还是老实在北直隶待着,别出门添乱。


高仪怫然不悦:“什么叫京营的作风?”


“霍都御史协理京营,说出此言,不觉得自身职责未尽,面上羞愧吗?”


这事是谁的主意,高仪自然知道。


如今霍冀明面上骂着栗在庭,却是对皇帝有意见,奈何两人都是他的弟子,高仪也难得发了发脾气。


内阁说出这种话,兵部也不能坐视了。


文官掌管京营始自于谦,往后京营基本都在兵部的控制之下。


嘉靖五年武举会试,赐宴兵部,京营提督郭勋还能跟兵部尚书李钺争一争座次。


到了隆庆年间,阁臣赵贞吉、时任兵部尚书的霍冀,已经能光明正大上奏,要收回戎政之印,罢总督京营戎政,改设提督总兵官三员,各管一营,“而以文职大臣一员量加职衔,俾之总理”。


简单来说,就是撤掉京营总督,降为总兵,至于怎么管理?自然是再增设文职大臣来管了。


彼时的朝堂当中,为此事可是拉锯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因为文臣内部对此事没有达成共识,皇帝反复,未能做成。


但一段时间的总督缺位,撤了又设,任了又免,已经全面居于兵部之下了。


如今老尚书霍冀在据理力争,兵部自然不能干坐着。


兵部侍郎石茂华当即出列道:“高阁老也慎言。”


“京营的营官,皆是由兵部,会京营总督推举,由陛下批准后,才能赴任。”


“阁老此话,实在陷先帝于不义。”


京营烂是沉疴痼疾,如今协理京营的霍冀才上任大半年,归咎于人家也说不过去。


还是不如问问先帝吧。


此时吏部侍郎温纯也加入了争论:“石侍郎倒是别将兵部与霍都御史摘得太干净。”


“当初兵部与霍都御史上奏,蛊惑先帝撤除京营总督,不久后先帝英明睿智,发现不妥,又增设回来。”


“这一反一复,徒耗时间,只将顾寰赶了回家。”


“朝令夕改,党同伐异,这难道没有误事吗?”


温纯当时在朝中还是一名言官,自然记得此事。


他当时上奏说,“以三侯伯故,而用三文臣”,使“文与武不相为用,而文臣中亦自相矛盾矣”。


随后就被内阁呵斥,说他没有文臣格局,没多久就被赶去了湖广。


这个仇他还记得呢。


这时候张四维下场,做起了和事佬:“诸位了,不要伤了和气。”


“说蓟镇边事便说蓟镇边事,如何扯起了京营。”


石茂华闷闷开口:“无论怎么论缘由,京营不堪用也是实情,这出防蓟镇之事,兵部不同意。”


这就是兵部的态度。


要真让京营成了可战之兵,那岂不是又要被匹夫夺过权责?


“好了!”


朱翊钧隐怒开口,喝止了众人的争论。


“朕知道诸卿的意思了。”


“京营出防蓟镇之事作罢。”


“不过,京营到底烂到什么地步了?往后又如何治理?怎么没人告诉朕?”


“兵部侍郎兼协理京营戎政呢?有没有来廷议?”


通政使何永庆连忙请罪:“臣有罪!”


“兵部侍郎、协理京营戎政赵孔昭,月初痰火病发作,不能理事,上疏请辞。”


“因奏疏上不慎咯痰,臣发回去让赵侍郎重新誊写,是故还未上呈。”


痰火病就是肺炎,谭纶那是慢性的,赵孔昭这个,就是急性的。


朱翊钧皱眉,神色也缓和了些许,无奈摆摆手:“让赵侍郎好生修养罢。”


便在这时,坐在矮墩上的徐阶,突然起身道:“陛下,臣有奏!”


徐阶一开口,众人皆惊。


哪怕是张居正猜到皇帝这是在给朝臣下套,也忍不住露出严肃的神色。


朱翊钧露出征询的神色:“徐少师奏来。”


徐阶转了个面向,诚恳道:“京营之顽症,怪到兵部与赵侍郎身上颇有些不公。”


“以臣所知,赵侍郎堪堪上任不足月,甚至还未来得及插手京营事务。”


“况且,京营多勋贵,也并非兵部所能节制。”


朝臣没有深究徐阶是怎么知道的。


只是疑惑徐阶这是闹哪一出。


怎么才从万寿宫出来就能跟皇帝对着干?难道还把皇帝压服了?这么厉害?


果不其然,朱翊钧“勃然大怒”,恨恨地看着徐阶:“徐卿是想说,又是勋贵不职,才有京营之弊了!?”


徐阶面色不改:“正是!”


虽然不明白徐阶什么状态,但这事情走向,众臣不由暗赞一声。


正是如此,不是勋贵的问题,难道是朝臣的问题?


纷纷朝徐阶投向鼓励的神色——精神点,好样的!


徐阶拱手答道:“陛下容禀。”


“臣自进京以来,便多有听闻勋贵不职之事。”


“非止京营,余者各处守备、五军都督府、各卫各营,多有勋贵被弹劾,却屡屡受到免罪。”


“惠安伯张元善、安伯郭应乾、南宁伯毛国器、襄城伯李应臣、忻城伯赵祖征等,不职的不职、荒淫的荒淫。”


“其中更有黔国公沐朝弼这等奸污母嫂之辈,还被减罪。”


“长此以往,还如何管束?”


“此事不仅是兵部的责任,也是陛下应当过问的事情啊。”


“若是陛下想整备京营,除了过问兵部,也应当先管束好勋贵!”


徐阶一番话说完。


朝臣已然心中竖起大拇指。


好好好!果然是忠君爱国、久经考验的老臣!


只见皇帝一言不发,面色难看。


栗在庭见状,当即出面:“徐少师也说了,管束勋贵之前,当先还是应该过问兵部。”


“既然赵侍郎有肺疾,不能任事,岂能盘桓不去,毫无作为?”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