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2章 随波逐流,降格以求(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恍然间,他撩起的下摆,渐渐变成绯色。


定睛一看,自己似乎再度穿上了绯袍……哦,好像是第一次被世宗召至西苑。


徐阶耳边似乎萦绕着“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徐阶,领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光怪陆离的画面交织在眼前。


稀奇零散的声音回荡在耳中。


铛!


再度一声铜磬响起,徐阶霍然抬头。


只见眼前的御案与屏风缓缓消失不见,变成了轻纱帷幔,其后的身影似乎穿着印绣千字经文的道袍,隔着帷幔看向自己。


那个还未被赐座,恭顺伏地,拜见世宗皇帝的自己。


原来,自己走到了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初九,初入万寿宫的这一天。


徐阶站在大殿中,天旋地转,恍惚不已。


他凭借记忆,走到当初的位置上,掀起下摆,一拜到底,喉咙蠕动:“臣徐阶,叩见陛下。”


他似乎在敬拜大明天子,又更像是在祭拜自己走过的一生。


两个身影缓缓重叠,万寿宫中一时静默。


过了良久,才有动静。


屏风后的身影,放下一时兴起把玩的玉杵,站起身来。


起身的时候碰到了屏风,令其轻轻晃动,其上悬挂着刻着名字的木牌,互相碰撞,清脆作响。


悦耳的木牌碰撞声中,这道身影缓缓显出了真身。


朱翊钧身着燕弁服,却未戴冠,从容洒然从屏幕后慢慢走了出来。


方才半卧休憩,他将长发用木簪随意扎在脑后,此时自是任由其飘洒。


他将冠帽放在案上,施施然落座在御案之后。


缓缓将头靠在了椅背上,再度合上眼睛休憩养神。


是犯困,也是蔑视。


朱翊钧嘴唇翕动,声音犹如半梦半醒,呢喃道:“阶,来侍。”


一旁的李进,方才本欲伺候皇帝戴冠,闻言立马停下。


转而将冠帽捧起,走到了徐阶身侧。


徐阶身子一滞。


他是读书人,岂能听不出皇帝在折辱他。


若是他此时不作反应,往后礼记的注解中,嗟来之食,恐怕还要再被引申出一个阶来之侍!


徐阶慢慢抬起头。


他看到屏风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大臣名字。


他看到御案上,他托付张居正呈上的奏疏。


也看到御案后倚靠养神、披头散发的皇帝。


短暂的沉默。


徐阶面色不改,轻轻伸出双手,便将冠帽捧起。


他直起身,走到御案后,亲为皇帝着冠:“臣尝闻陛下去年二月加冠成人。”


“所谓,冠礼申举,以成令德,敬慎威仪,惟民之式。”


“今日臣初见陛下,果是感受到陛下德行威仪,令臣举步维艰,此时,更是幸为君上着冠,优容厚重,实令臣惶恐。”


“待陛下日后蜚声竹帛、名传万世,臣或能侥幸因此事,分得些许笔墨,天恩浩荡,臣愧受。”


徐阶一边为皇帝戴冠,一边陈情。


语气真挚恳切,感情自然流露,实在让人动容。


这话说完,朱翊钧终于睁开眼睛。


他看着面前这位三朝老臣,须发半白,五官端正,颇有些仙风道骨。


受了折辱,面色不改,还一副受了厚重的诚恳模样。


朱翊钧心底不由暗赞一声。


旁的不论,单这份仪容、谈吐、心性,无不是上上之选。


也难怪得了世宗皇帝喜欢。


朱翊钧莫名失笑,又旋即收敛。


他就这样仰着头,靠在椅背上,随意问道:“徐阶,你为官四十余年,沐浴皇恩,为何端朕的碗,砸朕的锅?”


直呼其名,出言问罪,半点不见客气。


皇帝的态度,可见一斑。


徐阶手动的动作一滞,而后一丝不苟将皇帝的冠帽戴好,缓缓退到御案之前。


他躬身请罪:“臣不敢。”


朱翊钧摇了摇头:“你若只贪污,朕还能容伱,大明朝也不缺贪官污吏,但……你肆无忌惮兼并土地,朕杀心难抑啊!”


贪污,无非抄家的事,就当替他存钱。


但兼并土地,就是真的败坏大局了。


土地,是中枢的税基,就像张居正去年,向他陈述的天下大弊一样,如今大户隐匿田亩,丁口,败坏中枢税基,才是大明日薄西山的根源所在。


徐阶作为首辅,带头行此事,那更是罪不容诛。


如今中枢既然有心清账田亩,那就不得不拿个态度出来,而面前的徐阶,就是一个很好的态度。


徐阶面色不改,跪地叩首:“陛下容禀!”


朱翊钧看着他,示意他说。


徐阶将所了解到的皇帝心性,再度在脑海里转了一圈,深吸一口气,有了决意。


他抬起头,恳切道:“陛下,非是臣兼并土地,而是百姓自愿投献!”


见皇帝脸色难看,他视若无睹:“陛下有所不知,我朝虽然正税只有三十取一。”


“但除了田租、正役以及杂役之外,还有地方官府各种名目的杂税、摊派。”


“杂税五花八门,车脚钱、口食钱、库子钱、蒲篓钱、沿江神佛钱等,各种各样。”


“摊派则更是层出不穷,修桥、铺路、运输、维缮,数之不尽,往往使人家破人亡。”


“百姓正是为了活命,才投献到臣的名下。”


朱翊钧勃然大怒:“你也知道是地方摊派!你堂堂首辅之身,难道就只能随波逐流!?”


什么地方官府,能压到徐阶头上?


正是因为二者合流,才让中枢税基崩盘!


地方官府不敢摊派到官户头上,只能屡屡上贫苦的百姓,使得百姓的负担剧增。


百姓见状,便投献于官户,躲避摊派徭役。


官府完成了任务,大户兼并了田亩,百姓继续苟延残喘。


而中枢的税基,则是再度败坏。


徐阶摇头,严肃道:“陛下,此事已然深入大明骨髓,非臣所能改之,自然随波逐流。”


朱翊钧坐直身子,眯着眼,静静看着徐阶。


徐阶开口道:“陛下,我朝历年上千万两的花费,往往内帑、军费便要占去大半,其余的才能轮到俸禄、赈灾、祭祀等事。”


“对于地方,更是鞭长莫及,恩泽有限。”


“地方官府自行治理,又无银钱,自然只能行杂役摊派之事。”


“铺设桥路、修缮衙门驿站、修葺河堤城防、运输粮食物料,这些事,难道会因为百姓困苦,就停止吗?”


“这些摊派,官户士绅能够免除,不落到百姓身上,又能落到哪里去呢?”


“陛下,国朝是靠着地方官府与士绅治理地方的。”


“抑制兼并的前提,则是要接过治理县乡的责任啊。”


“如今皇权不下乡,只抑制兼并却无法有效治理地方,难道不是动摇国朝根本吗?”


“臣,不能动摇天下根本,自然只能随波逐流。”


“百姓投献后,正税由臣付给,杂役由臣的官身免除,至于官府的临时摊派,以及乡中的基本运转,则全数由臣来调度,包括义田、学馆、桥路、运输、堤坝等等,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


“这难道不是活命善举吗?”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