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好圣孙!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一章 是,郡王(求月票)(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走过去,看向那个问学文化有什么用的人,笑着问道:“伱叫什么名字?”


“王根生。”那人回答道。


李象点头,问道:“你想当将军吗?”


“郡王说笑了,俺哪里是将军的料……”王根生挠头道。


李象笑了,又问道:“知道让你们学文化是做什么的吗?”


“不知道。”王根生如实回答,其他人也是摇头,一脸不解。


“让你们学习文化,就是为了让你们不做一辈子的大头兵。”李象说道,“把头别在腰上,上战场拼杀,固然不需要文化;但等到你们一步一步成为将军的那一天,大字不识一个,匾担倒了都不知道是个一,连军报都看不懂,岂不是贻误战机?”


“俺们也能当将军?”王根生迟疑地问道。


“大唐军功爵制明明白白写着,斩获立功达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是将军。”李象伸手拍拍他的肩膀:“记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王根生重复了一遍,眼睛越来越亮。


“俺懂了,郡王。”他大声说道。


李象颔首,对着面前这些人说道:“过几日,本王会请一些教书先生,入军中教你们识字。”


“下个月,本王就在军中开办识字大赛,每二百人中选出三位优胜者,识字最多的人,奖励一头牛和一只羊;识字第二多的,奖励一头牛;识字第三多的,奖励一只羊!”


听到竟然有奖励,还是二百人之中选出三个,所有人都瞪大了双眼。


在他们看来,什么将军啊之类的,都是虚无缥缈的,牛羊可是真实在的东西。


“另外,决出的优胜者之间,再次进行一次识字比赛,这次的前三名,本王会提拔他们成为校尉!”


李象当天便派人四处去请寒门子弟来登州水师教书,本来去教这群杀才,还有人不太愿意,但是在两贯一个月的例钱刺激下,纷纷表示帮恒山郡王分忧我辈义不容辞。


教学行动开展得也很顺利,战士们的学习热情极度高涨。毕竟这可是双重激励,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谁不想要牛羊呢?


其实李象的想法也很简单,水师以后可是要有炮兵的,而炮兵自从出现就有一门学问,叫做炮兵学……


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想法,只是尚且不太成熟。


时间也来到了六月份,新罗的使节不停地遣使入朝,请求大唐出兵帮助。


大唐倒也不着急,耐心可谓是十足。


毕竟高句丽和百济联手,现在也不过才攻破新罗二十余城。


而如果现在贸然出兵的话,等到到达高句丽,基本上已经到了天寒地冻的时节,并不合适。


只是大唐的诚意还是很足的,给予了新罗除了实质性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


冯清的办事效率也很高,他带着人,在下面跑了将近两个月,终于把盐田晒盐的事情落实了一些。


然而落实也只不过是在文登一县而已,毕竟冯清在文登任了二十年的县令,总归是有点威望。


但在其他三县就不尽如人意了,在没见到晒盐之前,谁觉得这玩意儿真的可靠啊?


晒盐?一听就不是很靠谱的样子,难不成光靠日头曝晒,便能把白花花的盐晒出来?


做梦!


文登继任的县令孙德隆,算是冯清的心腹,也在尽心尽力地帮助他推广。


但百姓们被强令去开发盐田,心里难免是有怨言的。


费心费力这么搞,谁知道能不能成?


本来服徭役就已经够苦了,没想到徭役之外,还要在这个所谓的晒盐田里忙活。


其他三县的百姓,还有地主官僚,都在坐等着看冯清的笑话。


前几天李象的许诺,让登州百姓喝上肉汤,就靠这个?


圣质如初的晋惠帝起码还知道……咳咳,不能多说,多说犯忌讳的。


文登县的百姓们现在就是憋着一口气,也有人真的相信冯清,认为老县尊不会坑他们,尽心尽力地去弄盐田,但更多数的人心里都有一股不小的怨气。


也不能怪他们,实在是周围几县的人没事儿就来这边嘲讽他们白日做梦,换谁,谁都受不了。


好不容易将盐田建设完毕,便是开始晒盐的时候了。


好在最近天气不错,一连都是晴天,盐出的也快。


文登的百姓们也从一开始的怀疑,再到将信将疑,最后在见到盐田当中果然晒出白花花的盐后,纷纷额手相庆。


谁能想到,就这样简单,便可以将盐给晒出来?


虽说是准备卤水费事了一点,但这活儿可比上地轻松多了!


去种地还要担心收成,还要担心虫害,还要担心洪涝灾害或是干旱——盐田呢?往那一放让他晒就完了。


收成?旱涝保收;虫害?谁家好虫子往盐里跑啊……至于洪涝灾害?过去了再晒呗,耽搁几天也不怕;什么?你说干旱?卧槽,干旱对于俺们晒盐来说不是好事儿吗?


看到白花花的盐被晒出来后,百姓们再也没有怨言,而是爆发出了更大的积极性。


其他各县看到文登百姓真的晒出盐后,一下就眼红了,纷纷感到后悔,当初没有听冯长史的话,跟着文登县一起来晒盐。


等到李象派人代表都督府前往文登县各村收购食盐后,各县的羡慕又被抬到了新一个台阶之上。


无他,因为李象保证,无论晒出多少盐,登州都督府都会按照现在的价格,统一进行收购,不会发生恶意压价的事件。


官府的信誉还是有保证的,尤其是李象真的靠这种不被人看好的法子晒出食盐以后。


登州原本还在看热闹的官员,纷纷感觉自己的脸肿起来三四尺高。


这脸啊,被打得啪啪作响!


海边最不缺的就是盐碱地,开挖盐田,那就是白花花的盐。


最贫瘠的土地,突然变成宝地了。


郡王让登州百姓喝得起肉汤的构想,搞不好真的能实现啊!


要是让整个登州的百姓都能喝得起肉汤,这他妈不是比三代之治还要牛逼?


政绩如此斐然,那他们……


想到这里,登州的官员们也眼红起来。


另一方面,也在纷纷派人回到各家,准备开发盐田,跟着恒山郡王一起走向致富。


李象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李世民,另一封则是给高阳公主。


给李世民的信上,具说一番这边晒盐的事儿,并且请示了他在盐田方面进行摊丁入亩的事情。


给高阳公主的信就简单了,大管家婆总归是要来派人收购食盐,到时候发卖到全国各地的。


(一更送到)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