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三个问题!(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刻钟前。


奉天殿。


外面的惨叫声,这里其实是很难听到的。


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


紧张与恐惧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按照道理来说,此时就应该下朝了,可是朱元璋不开口,他们根本不敢动弹。


这种近乎死寂的环境,几乎要把人逼疯!


户部一众官员,擦了擦自己的冷汗,实在忍受不了的,差点腿软摔倒在地上,幸而凭着恐惧,生怕被那位陛下注意到这里,还是勉强撑住了。


众人皆知。


时间过去的越久,死的人就越多。


要知道就在上朝之前,他们还以为圣上只是光打雷、不下雨、


现在想来,是何其可笑!


可是。


真要说起来,按照百官的想法,是没错的。


当今这位陛下,不可能不清楚税粮征收前,空印案所形成的“无奈局面”。


并非是下面人故意欺瞒,而是不得不如此!


在所有人看来,这只是圣上一时愤怒而宣泄的话。


甚至为了不损圣上威严。


有好几位臣子,还“贴心”的提出了星象之变。


九五之尊的话,一言既出,收不回来。


但上天的警示,总能让陛下不损“威严”而适时收手。


然而现在的结果,就是对他们最无情的回应。


他们想不通。


或者说惊恐之余,还有最大的疑惑。


而那封奏疏,却是答案!


此案,是圣上故意谋划而起!


圣上有如此大的反应,恰恰说明那封奏疏说的对的。


所以……


那封奏疏,之后到底写的什么?


苏贵渊?


九品检校?


这一刻,百官想忘记这个名字都难。


……


而正在这时……


“陛下!”


毛骧很快回返。


“这么快的时间,就查清楚了?”朱元璋直接看去,余光还瞥了一眼奏疏。


“回陛下。”毛骧似乎不知道怎么回答。


“根据手下们说,昨夜从头到尾,苏贵渊的家中都是一家三口。他们连夜守在外面,没有任何人出入那方小院。倒是第二天,收奏疏的时候……是……”


“是什么?”朱元璋皱眉。


“是其家中的孩子,拿给苏贵渊,然后苏贵渊才拿给他们的?”


“嗯?”朱元璋眯了眯眼。


“还有……”毛骧又忐忑说道。


“有什么说什么,一块说完,别给咱吊胃口。”


毛骧赶紧道:“苏贵渊这五年来,一直都是检校。一家三口依赖其岁俸,也仅仅只是饱腹。”


“而且,这封奏疏,从一介九品检校的身份上书,其实并不能保证陛下能亲眼看到,若真有人指使,也该是朝官的奏疏。”


洪武年间,官员的俸禄并不多,九品检校的就更少,甚至有时候还是一些朝廷收回来的“茶叶”或者“布匹”,充当岁俸。


这全是因为,大部分的支出都在北伐的军费上。


也算是人人心里清楚的一笔明账了。


而毛骧说出这话的意思,也很简单。


从头到尾,一方小院,一家三口。


五年时间,职位无晋升,家财不丰盈。


你要说他们后面有人指使,这实在说不过去。


而朱元璋又怎么不知?


从刚才查看,到那户部主事的回答,其实线索很清晰。


让毛骧查,也只是想看看有个什么万一。


但现在。


事实摆在面前。


可正因如此,朱元璋却越发觉得荒诞。


“哼!难不成这还真是那个六岁的小孩子写的?”


“笑话!就算是当朝的你们,也不见得能说出这些!”


“不可能!绝不可能!”


朱元璋摆手。


查的越清,这个事实就越荒诞。


一個六岁的孩子给咱上奏疏,已经够是天下奇闻了。


现在还说出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差点也让百官得知。


都怪那钦天监,非要说什么星象之变!


若非如此,哪有这叽叽歪歪的事?


找个机会,也得把他们办了!


喜欢当百官的口舌?


那是逮着机会,在背地里吹阴嗖嗖的风。


朱元璋心里暗骂一声。


忽然想到什么,直接看向毛骧。


“苏贵渊呢?”


毛骧连忙道:“苏贵渊今日被拉到午门处斩……怕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