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咱把你们给严办了!(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早朝议事,皆为国家大事。


只不过,最为让百官内心浮动的空印一案,却并没有在最开始就被提及。


从国朝选仕,到底继不继续遵从前朝的科举制?


又来到了到了大明通宝,铜钱铸造上的材料短缺上……


不一会儿。


又是北伐的军国大事!


粮草运输的困难,以及河道的疏通。


又到了讨伐藩王在封地的胡作非为……


林林总总……


终于。


“陛下,臣御史台、侍御史涂节有奏!”


百官位列,最为靠后的队伍内。随着一道三十多岁的中年身影,跨出半步。


刹那间,原本讨论国事的喧嚣,瞬间变得安静下来。


龙椅之上。


朱元璋半眯着眼,眼神似乎从每一位百官的脸上扫过,最后才停留在那人的面孔上。


“上前来,讲!”


此时的大明,御史台还是御史台,并没有被改置为都察院。


而侍御史这个官职,也仅仅是能刚刚能入早朝的从六品。


官职虽小,权力却大,监察百官!


涂节快步上前。


在百官的视线之内,涂节全然视若无睹,只不过在临站定之时,还是冲着左前方的某个身影偏移了一丝视线。


旋即这才跪下,连忙道:


“臣,侍御史涂节,有关空印一案启奏陛下。”


“前几日,钦天监言说星象之变,陛下深感此案隐情,遂让各地掌印主官,以及户部有关税收一应官员,不论大小尊卑,皆要将在职期间所见所闻,奏于圣上。”


“如今,各地掌印主官,均已押解进京。”


“一应奏疏,也尽送于宫中。”


“现在京城中监牢已满,尚来不及关押太多罪臣。”


“陛下,为保京城秩序,此案应责三司,从速审理。”


涂节说完后,便跪地不言。


御史风闻奏事,监察百官,什么事情都能插上一嘴。


偏偏这个职位又是清贵要职,升任最快。


特别是在开国初期,只要跟对了人,三五年就能出人头地。


因此。


很多时候,御史台这些清贵要职,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奏事,就是揭开某些大幕的手。


从早朝开始到现在,谁都知道,重头戏放在最后。


但大多时,百官都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去触怒陛下的霉头。


而御史这個职位,就要自然的担当责任了。


果然,在其开口后。


百官似乎颇有默契,隐晦的目光全是朝着陛下看去……


“嗯,倒是你提醒了咱。”


朱元璋的语气似乎回归平常,当了十年的皇帝,他还是喜欢自称“咱”。


“你是侍御史,既然你开了这个头,那你来说说你的建议?”


涂节一愣,他本来就是提前听命令,准备好的。


起了这个由头后,后面的也就说不上话。


毕竟。


此案圣上是有论调的。


但既然圣上询问,涂节稍微一思索,便立刻说道:


“各地主官盖空印欺瞒圣上,这是欺君之罪,期间不知道又有多少中饱私囊、贪赃枉法之举,理当问斩!只是……”


涂节说到这里,下意识的暗道不好。


因为他敏锐的感觉到,自己说出前半截话时,陛下的目光是非常赞许的。


但他说出最后的两个字后,他偷偷观察陛下时,分明发现后者的眼神有一细微的改变。


“只是什么?”


他心神悚然,赶紧改换了心里的话。


“只是,臣毕竟只是一介侍御史,此案太大,臣不敢让自己的想法,干扰了陛下的判断,万一误了大事,臣万死难赎!”


说完后,他干脆跪地不起,直接低下头,却是选择闭口不言了。


御史清贵,前途光明,他可不想身涉其中。


“能当御史的都有个好脑子!”


看见其话语转变的如此之快,在场的百官,内心不禁腹诽。


不过。


早前陛下的雷霆之怒,就在眼前。


还是那句话,不是自己的事,没人真敢去陷入这烂泥之中。


但户部一应官员,却没道理一直沉默。


这或许是他们唯一的辩解机会。


开朝前,尚书大人的话响彻在耳边。


再加上陛下从朝会开始到现在,语气很轻缓,浑然不似之前那么大怒。


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要一个台阶,将之前定下的高调子降下来。


想到这里。


户部主事吴文用咬了咬牙。


立刻迈前道:“圣上,空印一事,其实并非算作一个案件,现在已经查明。”


“我大明得益于圣上开疆拓土,疆域远超前宋,甚至收复自唐末之后,近五百年流失之故地!。”


他先是吹捧了一下这位陛下。


随即才再次道:“但正因疆域过大,路途艰辛,各地运送的官吏,有些偏远的一来一回足足要半载有余。”


“若是和户部的账目核验有差错,就要跑回去重新盖印,这期间,户部关于一地的税粮明细便无法核验,等到其再来,说不定第二年的税收就已经开始……”


“不说所耗费的时间以及公事,就是耽误的财力物力,那也极为不值。”


“空印此法,实乃无奈之举啊!”


有一个人开头。


其他人见状也连忙道:“是啊陛下,这并非是下面官员有意欺瞒,全是为了朝廷效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