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二章 迟到的惊喜(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石勒又在渡口附近徘徊了会,随后便上马,带着骑军呼啸而去,看看能不能再捞一点便宜。


取舍取舍,邵贼既然做了取舍,那我就把你舍掉的这部分狠狠砸烂。


******


在石勒率部袭击南岸的时候,北岸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进入到了追亡逐北的阶段。


刘敷并没有跑远。


他在数千骑兵的护卫下,于远处逡巡不定。


良久之后,指派了几名将领,带三千余骑前去接应溃兵。


几人面面相觑,都不愿意。


大败之际,谁还有心思替别人卖命啊?


僵持片刻之后,最后有人叹了口气,带本部兵马出动了。


有人带头,另外两人也率部出动。


还是经典的纵骑围射。


晋军骑兵连番战斗,残破不堪,但依然派出了千余骑,与匈奴骑兵纠缠。


匈奴人四散开来,避免与晋军骑兵正面接触,专找空隙钻,利用速度稍快一线的优势,朝着正追击残敌的晋军步卒杀去。


这一招还是有效果的。


晋军步卒立刻原地停下,结阵御敌。


匈奴溃兵如蒙大赦,扔掉了一切能扔的东西,撒腿就跑。


但效果又不是特别好,因为很快有一股匈奴游骑被截住,痛揍了一顿。


截住他们的是另一支晋军骑兵,他们放弃了跑得四散的匈奴步卒,转过头来从背后直冲而至,将三四百匈奴骑兵冲得七零八落。


上头早说了,杀再多匈奴步兵,也伤不了刘汉根本,因为这都是仆从兵,还基本是晋人。你杀完一批,他们再招一批,要多少有多少,根本杀不完。


要想让匈奴感到痛,还是得干骑兵。


哪怕杀的不是匈奴本部,而是臣服匈奴的杂胡骑兵,也是有意义的。


双方的骑兵战来战去,纠缠许久,到傍晚时分,终以匈奴人败下阵来,趁夜撤走而告终。


晋军骑兵回去换了马,继续追击。


这次他们的目标换成了步兵。


虽然已经入夜,危险性大增,但王雀儿下了命令,以三十里为限,尽可能聚集在一起追击,免得被匈奴游骑在黑夜中偷袭——那时候可就是他们占上风了。


邵勋策马来到了河堤之上。


天色已黑,但浮桥上燃起的大火还未熄灭。


很显然,南岸被偷袭了。


王雀儿请示之后,下令调拨黑矟军全部及两千丁壮回南岸,稳住那边的阵脚。


北边大战已毕,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还是得招募骑兵。”邵勋洒脱地一笑,说道:“免得顾此失彼。”


蔡承若有所思。


他跟在邵勋身边很久了,了解的东西不少。


在他看来,刘汉朝廷很好吗?与晋廷半斤八两罢了。


刘汉国力强吗?或许比陈公强,但强得有限。


刘汉军队能打吗?比以前能打不少,但还是不够能打。


但他们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顺利?


只有一个原因,骑兵太多了,多到你的步兵数量都远少于人家的骑兵数量。


匈奴骑兵正面固然打不过银枪军,但人家可以选择不打,四处乱窜,抄截你后路。唯一能限制他们的,就只有后勤因素。


以步兵伐“引弓之国”,何其难也。


“不说这些扫兴的事情了。”邵勋说道:“今大破匈奴,俘斩近万五千余,尽夺遮马堤大营,可谓走出了关键一步。接下来该怎么做,顺龄可知?”


“南桥被烧了,先得花时间恢复。”蔡承说道。


“还有呢?”邵勋问道。


“扎营屯驻,阻匈奴大军。”


“不错。”邵勋说道:“接下来轮到我在此坚守了,就是不知道匈奴人来不来了。”


蔡承没提筑城,这是对的。


南桥已毁,南岸的夫子役徒、材料工具没法运过来。毕竟船就那么多,还要保障北岸大军给养,不可能有多少余力承担别的运输任务。撑死了少少摆渡一些工匠、役徒过来,先把北城地基打好。


至于北城选址,其实早就定下了:长堤北一里。


河阳三城不是邵勋力推的事情,事实上这是朝廷的项目。只不过邵勋对此很感兴趣,在王衍劝说下半途接手罢了。


他的野心是非常大的。


以河阳三城为基,北伐河内,然后选择上党或轵关两条路线之一,攻打刘汉核心区域。


这一步走得非常不容易,且至今还没走利索——匈奴人有可能要来围攻他,南岸还有石勒、王弥之辈没驱逐。


战争是一场接一场,永无止境啊。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