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七十一章 二百四十里(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裴纯看了有点震撼。


陈侯的排场确实大,走到什么地方都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戒备森严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很多都督、刺史、宗王。


有人嘲笑他怕死,并非空穴来风。


“正有一事要请教府君。”走着走着,邵勋突然说道。


“君侯请讲。”


“荥阳诸县现有户口几何?”


“不足万户。”裴纯沉思了一会,说道。


事实上,这个数据只是推测罢了。


清查户口之事,已经很多年没做过了。而这些年,恰恰就是战争极为频繁的阶段,如何能有准确的数字?


“不足万户”这个说法,其实也只是今年五月蝗灾后,裴纯与郡中佐吏闲谈时,很多人说的一个数字。


这当然是不准的,而且很可能被大大低估了——佐吏多来自地方,都有各自的立场。


“真就这么多?”邵勋追问道。


“或有二万户吧。”裴纯又道。


邵勋有些无语,你直接把数字翻倍了,这么不严谨吗?


“君侯,二万户应是有的,再多我也说不好。”裴纯说道:“如果算上聚居成坞的并州、雍州、冀州流民,或还能多出来几千家,甚至一万家。”


邵勋相信了他的说法。


流民是最大的变量,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来了多少人。以此时官府失能的状态,也没法仔细清查。流民帅、坞堡帅们报一个数字,你除了相信还能怎么办?


“如果迁移百姓南下……”邵勋顿了顿,然后说道:“府君觉得会不会有人作乱?”


裴纯一惊,立刻劝道:“君侯,若强迁百姓而走,真的会有动乱。”


“谁作乱?士人还是豪强?”


“皆有。”


“都是国朝惯坏了他们。”邵勋嗤笑一声,道:“若再打个十年八年,看他们搬不搬。”


“君侯为何要迁走百姓?”裴纯有些不解了,问道。


“从大河渡口至管城不过四五十里。”邵勋比划道:“管城向南九十里至新郑,新郑往南,又四十里至颍川长社,再六十里可至许昌。此为通衢大道,总计二百四十里上下的路程,你说呢?”


管城是秦代的管县。县早就没了,地名还在。


新郑在曹魏时还是一个县,国朝省入苑陵县,城池还在。


国朝南北向的一条大驿道,入荥阳时,皆过管城、新郑,反倒是郡城荥阳不在驿道之上。


管城更是有南北、东西向的两条驿道交汇,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到了唐代,管城再度置县,且成了郑州(荥阳郡)的治所。


从黄河南岸渡口到重镇许昌,就这二百四十里的路程,说远不远,说近不近,还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君侯难道不管荥阳了?”裴纯惊道。


“哈哈,瞎说什么呢?我放弃了荥阳,若被他人占据,岂不是自寻烦恼?”邵勋大笑道:“别多想。接下来,你寻个时机,把管城、新郑好好修缮一下。管城可能要重新筑城,无需筑太大,能驻防五千士卒、马千匹就可以了,仓城以能储备半年军资为要。新郑有旧城垣,就是破败了些,基址仍在,想办法修缮下。外面再增筑一个仓城,囤积粮草物资。”


“诺。”裴纯想了想,一时没想明白邵勋这样做的用意。


但他有种不好的预感,总觉得对荥阳不是什么好事。


看来,得想办法挪个位置了。这破太守太危险,不好当,最好换个富庶一点且深处后方腹地的大郡,怎么着也得把这次损失的钱捞回来。


二人进入关城后,邵勋没急着找住处,而是先在墙头巡视一番。


匈奴已退,部分征来的农民已经解散,各回各家。


郡兵还没来得及走,大概会到过年前才会撤退。


荥阳的另外两千郡兵已经损失殆尽,只剩下数百人。


过完年后,还是得重新征募,然后开至虎牢关,在关城附近种地,顺便戍守——荥阳的条件压根养不起职业士兵,最多半脱产。


虎牢关、管城、新郑三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刚刚收复的郡城还重要。


不得已的情况下,邵勋可以容忍郡城失陷,但这三个据点最好要守住。


“晚上置宴,招待下荥阳父老。”下了城头后,邵勋吩咐道:“酒伱来出,肉我来,马肉。”


“荥阳父老正想结识下君侯。”裴纯笑道:“一定安排好。”


又到他擅长的领域了,裴纯顿时感觉十分舒适,满口应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