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七章 加大力度,不要停!(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激昂的战鼓声中,上万士兵一批批下船,在岸边列阵。


当邵勋在亲兵、僚佐们的簇拥下,出现在船舱外时,一大群人呼啦啦弯腰行礼,高呼道:“参见君侯。”


“免礼。”邵勋下了船,搀扶起几个人后,双手虚抬,大声道。


众人慢慢直起身子,低眉垂目,恭敬侍立。


邵勋扫了一圈,发现这些人面有菜色,愁眉苦脸,一看就是穷苦人家过惯了苦日子的。


他走向一位年约四旬的中年人,问道:“君何名也?”


“李大。”中年人回道。


“春秋几何?”


中年人有些茫然。


“君侯问你多大了。”李重在一旁“翻译”道。


“二十八了。”


卧槽!邵勋又认认真真看了几眼,外表有四十岁了,没想到真实年龄才二十八!


生活催人老啊。


锦衣玉食的士人,哪怕四十了,看起来也很年轻。


养尊处优的士女,哪怕三十大几,依然让邵勋差点融化在她们身上。


“家里还有人吗?”邵勋又问道。


“只有婆娘一人了。”


“没子嗣吗?”


此人不语。


邵勋不问了,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会好起来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中年人”眼眶泛红,似有些悲哀,又似有些憧憬。


邵勋举步向前,站在一条乡间小路上。


因为这几天有连绵不断的小雨,小路泥泞得很。但他毫不在乎,慢悠悠地走着,目光一直落在田野中。


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啊!


南方丘陵地带的人初来此地之时,一定会很惊诧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平整的土地,而且绵延上千里,无有尽头。


大平原上还水系纵横,交通便利。经过长年的开发,水利工程众多,灌渠四通八达。


种田,就该到这种地方种啊。


邵勋跨过水渠,来到一条田埂上。


六月上旬种下的农作物已经出苗,翠绿的一大片非常养眼。


被蝗虫摧残过的大地之上,能见到一点绿色,那真是让人感动得想哭。


“都种了什么?”邵勋蹲下身子,指着地里冒出的嫩芽,问道。


“主要是豆子。”李重在一旁轻声解释道:“有什么种什么,九月能收就成。”


“不错。”邵勋点头称赞道:“人都是怎么安排的?”


“一户耕二十亩,一队十户,十队一营。而今已安置百二十余营,多在阳夏、陈二县。”李重答道:“下雪之前,定能收获。”


“来不及种冬小麦了吧?”


“一些下种早的或许可以,晚的就不行了。另者,江南送来的多为稻粟豆,找不到多少小麦,恐难为也。”


“也罢。”邵勋说道:“今年事多,到年底之前,把所有能安置的流民安置好。房子、农具、役畜之类,千头万绪,一大堆事,确实来不及。明年开春之后,我亲来此地,带着大伙一起种粟。”


“有君侯在,百姓便有望矣。从今往后,人人称颂,声名远播,无敌于天下矣。”李重郑重一礼,道。


“哦?无敌于天下?”邵勋问道。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李重回道。


“这是孟子对梁惠王说的吧?”邵勋笑道。


挺应景的!


“百姓躬耕辛苦了。今日来此,一人加五合米,以飨国人。”邵勋又吩咐道。


唐剑很快吩咐信使去传令。


远远跟在邵勋身边的流民队主、营正们听了,情不自禁地低声欢呼了起来。


邵勋转身看向他们,道:“从今往后,尔等皆是我的国人,一荣俱荣,休戚与共。”


众人一听,也不知道是谁带头,黑压压一大片跪倒于地,大声道:“拜见君侯。”


这是国人拜见国君之礼。


君臣之间是有很明确的人身依附关系的。


这些流民被安置下来,没有“中间商”(士族、豪强),成为陈侯邵勋的直属陈国国人,假以时日,人心渐渐稳固之后,就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值此之时,即便是一郡太守,他也只能调动本郡很少一部分资源,还要与下面各个家族及其代理人(本郡官吏、将佐)打商量,讨价还价。


如果能摒弃中间商,直接调动资源的话,那数目可就非常可观了。


虽然这种没有中间商的状态可能持续不了太多年,早晚又会在国君与国人之间生造多个阶层,降低调动资源的效率,但我也就用这几十年,不是么?


要加大力度,下一批漕粮到来之时,还得再拦截一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