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关灯
护眼
字体:
西晋爵位制度(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亭侯之中,有6例有食邑记载,分别是3000户1例(郡公、郡侯级别)、2200户1例(介于郡公、县公之间)、1000户3例(开国伯级别)、700户1例(开国子级别)。


正常来看,西晋列侯中最高级的乡侯食邑应该就是1000户,亭侯则是700户,关内侯之类的不知道。


所以,荀勖觉得这个制度设计得太扯淡了,别封了。


但怎么说呢,列侯其实是出身寒微的武人获得上升的重要途径,你怎么能给取消了呢?


但司马炎就是给取消了。


司马炎之后,我印象中受封列侯的只有李矩,可能还有其他人,懒得找了。


265.2版本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封爵体系一下子又敞开了口子。


从司马伦给奴仆滥封开始,到大量武人因功封爵,爵位是越来越滥发。


比如,苟晞得封西晋第二个郡侯,史书上记载他食邑10000户,我不敢相信——本书采用的是3000户。


但你们别以为这是史书记错了,真的不好说,还是有可能的。


最后说说西晋封土封国的事情。


西晋有一条规定,诸侯不之国者,国内不设官,按国大小,置守士100、80、60人不等。


如果之国,则置官。


王国官最齐。


公国少中尉、常侍、三军(将军)。


侯国再少大农、侍郎。


“伯子男唯典书以下。”


西晋建立(265)后的“五百余国”具体国土大小如何,史书无载,姑且认为与264年版本一样——不知道大小,但国土是真的有,因为有“守士”。


公侯伯子男国无中尉、三军将军,但有军队。


“其公之制如五千户国,侯之制度如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千人。”


“伯、子、男以下各有差”,但“不置军。”


若未之国,“郡侯、县公亦如小国制度”,置守士六十人。”


所以,之不之国是一个重要判别标准。


之国,可以当一把土皇帝。


不之国,那就只能享受租赋收益——食邑赋税的三分之一,东晋时降为九分之一。


在西晋刚建立的时候,宗王甚少之国,而且他们也不愿意之国。


去了能干什么呢?


王国内有品级的官员都是朝廷选的,还负责监督宗王们,去了没意思啊,没实权啊。


但到290年的时候,情况变了,司马炎去世前,有人上奏,请以宗王“藩卫帝室”。


于是宗王们大部分都之国了。


史书对此记载不是很多,但大概率在制度上松了口子,王国内史、中尉、大农、三军将军全面倒向宗王,成为近乎家臣的存在。


八王之乱中,宗王们除了调动各个都督区的世兵外,也大量调用本国兵马,任用本国官员、将领为亲信,可见一斑。


外姓功臣有没有之国的呢?当然有。


最近剧情提到豫州,豫州有一个鲁国,这是贾充后代的封地,现在是贾湛,他就之国了。


河东卫氏的封国在江夏,匈奴占领河东后没多久,印象中卫玠还是谁,带着老母亲南下江夏了。


最后说一点,西晋“五百余国”,绝大多数没有史料记载,在写书的时候,只能当他们不存在,或者当他们没之国,封地内只有几十个守士。


有明确记载的封国,会写,比如诸宗王国,以及豫州贾氏的鲁国。


就这么多,想到哪写到哪,可能不成系统,诸位将就着看。


最后再强调一点,我写上本书的时候,就经常提到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喜欢说“古代怎么怎么样”,这时候你要喊一声停!“古代”到底是哪个“古代”?


不同朝代的制度、风气、生产力完全不一样,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即便同一个朝代,前期、中期、后期都可能有翻天覆地的风气变化。


比如,有人说“唐代什么什么”,这时候你要辨别下了,初唐、中唐、晚唐几乎像三个朝代,差异太大了。


很多人对唐代的印象只停留在安史之乱前,然后把这一百年当做整个唐代,但唐代将近三百年呢,后面的去哪了?


初唐是租庸调制,中唐以后是两税制。


初唐是府兵制,中唐以后是募兵制。


初唐农业社会色彩比较重,晚唐则商业大繁荣。


等等。


西晋是西晋,不是大而化之的“古代”。


完全拿汉魏来套西晋,会出错。


拿东晋南朝来套,也会出错。


就像世家政治,起源于东汉后期,于三国、西晋开始大发展,东晋达到顶峰,南朝宋以后慢慢下降,至隋唐彻底衰亡。


书里的西晋末年,是世家政治爬坡到接近顶峰的阶段——东晋则彻底达到巅峰。


仅这一条,就造成了社会风气的不同。


在这条长达数百年的抛物线上,不同时间段的世家不是一回事。


有些读者喜欢说隋唐世家,但老实说唐代的世家和魏晋世家一比,弱爆了好吗?


唐中宗年间的崔行功就说了,他们已经不聚居会食了。


土地数量也减少得很厉害,可能减少了七八成以上。


奴婢数量不知道有没有之前的十分之一,极端点的可能百分之一都不到。


唐代的世家,已经不具备魏晋世家那么强大的影响力了。


说他们是官僚世家可能更准确些,不是魏晋时期掌控着兵力、钱财、官位的“海陆空三栖”世家,有本质的区别。


先写这么多吧。


对了,司马越还是做了件好事,他把宗王们收拾了,整到了洛阳。


地方上王国内史、郡太守并存,甚至于光有太守,没有王国内史。


豫州的现任谯王司马邃、梁王司马禧、汝南王司马祐、沛王司马滋、新蔡王司马确历史上基本被石勒一锅端,只有汝南王司马祐成功逃脱。


鲁郡公贾湛下场不明,但鲁国在晋末除国,应该不太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